00后大学舍友:从“家人”到“熟悉的陌生人”的变迁

日期:2025-07-09 21:15:41 / 人气:14



当小元和舍友在电梯间擦肩而过,没有招呼、没有寒暄,他竟意外地松了一口气。这一场景折射出当代大学宿舍关系的微妙变化——从曾经被视为“家人”的亲密,到如今“熟悉的陌生人”的疏离。  

一、从亲密到疏离:大学舍友关系的变迁

(一)“比较重要的陌生人”

大一快结束时,小元给舍友关系下了定义——“比较重要的陌生人”。他们没有过多交流与陪伴,但在一些小事上仍会有交集,比如下载英语四级准考证时,舍友会闪现询问考试进度。这种关系既非亲密无间,也非完全冷漠,而是一种“相敬如宾”的状态。  

(二)70后的“家人式”舍友关系

“70后”陈娟回忆起90年代初在西南政法学院的宿舍生活,那是完全不同的景象。8人间住6人,没有独立衣柜,衣服只能按季带。但舍友间情谊深厚,他们会为彼此准备生日礼物,帮忙占座、打热水,甚至当专属炊事员。宿舍被当作一个新的大家庭,“互帮互助”是日常关键词。  

(三)Z世代的“边界感”

与70后不同,00后大学生更珍视“边界感”。网上热销的宿舍好物清单中,“遮光床帘”是必备单品。赵惠所在的宿舍,入学不到两个月,四位舍友就织好了8个“茧”,用床帘和桌帘划分出各自的私人空间。即使学校规定的生均面积达标,但实际居住空间有限,床帘成了“私人空间,请勿打扰”的无声宣言。  

二、疏离背后的原因

(一)独生子女与“边界感”

有人认为,独生子女增多导致大家不适应在一个屋檐下分享生活。但赵惠和小元觉得这并非决定因素。小元觉得大家同吃同住,内心距离却很遥远,宿舍生活像“把不同的动物强行关在一起”,“割裂”感强烈。  

(二)宿舍分配机制与“设防”

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虽尝试通过前期调查优化宿舍分配机制,考虑“地域分布”“生活习惯”“性格气质”等因素,但受限于学校人力资源与时间,随机组合仍是主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通过“宿舍人设种草指南”来保护自己,如“冰山精致型”“社牛氛围组型”“透明隐身型”等,靠戴上面具、隐匿自我来避免冲突,但这无疑是一种无奈之举。  

(三)线上社交与“貌合神离”

小红书上关于“宿舍关系”的话题有17.9亿浏览量、540万讨论度,“貌合神离”“争执”“厌恶”成为高频词。赵惠的宿舍微信群只有公事公办的通知信息,她和舍友关系间的沟壑明显。她选择转向构建宿舍以外的关系,在校园论坛上找到“夜爬搭子小队”,这种短期关系让她感到放松,能放下防备,获得“恰达好处的温暖”。  

(四)功绩社会与“隐秘敌意”

研究生阶段的赵惠,新舍友可能对她怀有隐秘敌意。舍友从不透露行踪,早出晚归,准备参加多个竞赛却藏着不说。在评优评先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赵惠不敢问,两人甚至没单独吃过饭。社会原子化的概念指出,人们因生活长期紧张变化,缺乏激情、过分理智,人与人之间关系疏离。在这种环境下,“设防”成为年轻人的常态,付出前先权衡能否建立情感联结,试探的脚步往往收回。  

三、寻找归属感:老派舍友关系的延续

尽管宿舍关系普遍疏离,但也有年轻人延续着老派的舍友关系。孙嘉嘉和舍友从大类招生竞争失败、分流到冷门专业后,一直玩在一起。她们的微信群聊信息占了2.9G手机内存,生活点滴无所不包。夜谈中舍友的信任让她安心分享奇思妙想、过去和未来。她们包容彼此的差异,一起走过很多地方,在广阔天地里,争执的碎片随着烟花暂时消失。  

宿舍话题高频讨论,不仅因它是大学生活重要空间,更承载着青年时期与“一帮人”相遇、磨合、连接再分离的记忆。当代大学生虽在宿舍关系中面临诸多挑战,但学会在人群中信任、构建联结、寻找归属感,仍是他们成长中的必修课。所幸,仍有人在这条路上努力前行,延续着温暖的宿舍情谊。

作者:杏悦2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杏悦2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