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利润暴跌 37%:关税利刃与转型阵痛下的全球车企困局
日期:2025-08-04 12:49:12 / 人气:17

当奥迪 2025 年上半年财报出炉时,整个汽车行业都感受到了寒意。税后利润 13.46 亿欧元,同比骤降 37.5%—— 这一跌幅不仅创下奥迪连续三年上半年业绩劣于同期的纪录,更让这家百年车企的盈利能力跌至 2015 年以来的谷底。首席财务官里特斯伯格将矛头直指 “外部政策环境”,直言美国关税一项就造成约 6 亿欧元损失。但当我们掀开数据的表层,会发现这场危机远非 “关税背锅” 那么简单,它更像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期的一次集中阵痛。
一、利润 “雪崩”:从 12.2% 到 3.3% 的利润率崩塌
奥迪的财务报表上,一组数据尤为刺眼:2025 年上半年营业利润率仅为 3.3%,而 2022 年这一数字还是 12.2%,2023 年降至 9%,2024 年进一步滑落到 6%。短短三年间,奥迪的盈利能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塌,上半年净现金流也从去年的 11.3 亿欧元缩水至 9.0 亿欧元。
这种 “增收不增利” 的悖论尤为反常。上半年奥迪总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5.3% 至 325.7 亿欧元,但营业利润却暴跌 45.2% 至 10.87 亿欧元。如果对比 2022 年上半年 44 亿欧元的盈利,如今的奥迪相当于 “半年白干”。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颓势并非孤例 —— 其母公司大众集团上半年因关税损失 13 亿欧元,营业利润同比下滑 32.8%,核心汽车业务净现金流由正转负,亏损达 13.5 亿欧元。
销量的下滑进一步加剧了利润压力。奥迪上半年全球交付 79.4 万辆,同比下滑近 6%,这是连续第三个半年度下滑。曾经的两大支柱市场同时 “掉链子”:中国市场交付 28.76 万辆,同比下滑 10.2%,纯电动车销量暴跌 23.5%;北美市场(除墨西哥外)交付 98712 辆,同比下滑 9%,其中第二季度在美国销量骤降 19.4%。
高利润品牌的表现也出现分化。兰博基尼交付 5681 辆,以 26.6% 的利润率逆势增长;而宾利却同比下滑 11%,营业利润暴跌近 79%,利润率仅为 6.9%。这种 “冰火两重天” 的格局,折射出奥迪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正在松动。
二、关税利刃:6 亿欧元损失背后的全球贸易博弈
“关税大棒” 成为压垮奥迪利润的第一根稻草。美国自 2025 年 4 月 3 日起对欧盟进口汽车加征关税的政策,像一把突然落下的利刃,直接刺穿了欧洲车企的成本防线。奥迪 CFO 里特斯伯格坦言,仅上半年就因此损失约 6 亿欧元 —— 这笔钱本应是纯利润,却因政策变动凭空蒸发。
对奥迪而言,美国市场的 “先天缺陷” 放大了关税冲击。与竞争对手不同,奥迪在美国没有本土化工厂,无法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进口关税;同时,美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奥迪不敢将额外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只能自行消化。这种 “两头承压” 的处境,让关税成为不折不扣的 “利润黑洞”。
大众集团的处境更为艰难。作为奥迪母公司,其上半年因关税损失达 13 亿欧元,不得不将全年汽车业务净现金流预测从 20-50 亿欧元下调至 10-30 亿欧元。更严峻的是,大众直言 2025 年全年业绩 “完全取决于” 美国接下来的关税政策,这种对单一市场政策的高度依赖,暴露了全球车企供应链的脆弱性。
这场关税风暴的影响早已溢出大众体系。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 4-5 月,德国对美汽车出口同比骤降 23.5%。英国《金融时报》测算,德国三大车企(奔驰、大众、宝马)今年现金流可能减少 100 亿欧元,其中奔驰汽车业务现金流或从 94 亿欧元骤降至 30 亿欧元。关税这把 “双刃剑”,正在割裂全球汽车产业链积累多年的协同优势。
三、市场失速:中美两大支柱同时倾斜
奥迪的利润危机,本质上是全球核心市场同时失速的必然结果。中国与美国作为奥迪全球销量占比超 50% 的两大市场,2025 年上半年的表现堪称 “双杀”。
在中国市场,奥迪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28.76 万辆的销量同比下滑 10.2%,纯电动车仅售出 7897 辆,同比暴跌 23.5%。这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强势崛起 —— 比亚迪、蔚来、理想等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快速渗透,正在瓦解奥迪长期以来的品牌溢价。更关键的是,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电动化的需求迭代速度远超预期,而奥迪在软件研发(如 Cariad 部门)的滞后,使其产品竞争力逐渐掉队。
美国市场的下滑则与关税形成 “共振”。除了政策因素,奥迪在美国的产品矩阵也面临瓶颈 —— 新能源车型布局缓慢,燃油车又受限于排量税等政策,导致其在特斯拉、福特等本土品牌的挤压下节节败退。第二季度 19.4% 的销量跌幅,某种程度上是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
反观欧洲市场,奥迪的表现相对稳健:德国本土销量微增 0.7%,纯电动车同比暴涨 76.2% 至 20505 辆。但欧洲市场的体量难以支撑奥迪的全球增长,其 103273 辆的销量仅为中国市场的三分之一。这种 “单腿难支” 的市场格局,让奥迪的利润波动更加剧烈。
四、转型阵痛:7500 个岗位削减背后的 “内伤”
如果说关税是 “外伤”,那么企业转型就是奥迪不得不面对的 “内伤”。2025 年春季,奥迪宣布拟在 2029 年前裁减德国本土 7500 个岗位,仅上半年就为此计提专项准备金 6 亿欧元。这种大规模重组,本质上是为了应对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 “换道成本”。
母公司大众集团的 “重组阵痛” 更为明显。上半年,奥迪、大众乘用车及软件部门 Cariad 的重组拨备高达 7 亿欧元。Cariad 部门的软件开发滞后问题,已经拖累了奥迪、保时捷等多个品牌的电动车型上市进度,成为集团内部的 “成本黑洞”。这种转型中的协同不畅,让奥迪在外部关税冲击下更显脆弱。
对比兰博基尼 26.6% 的利润率,奥迪主品牌 3.3% 的利润率显得格外刺眼。这背后反映出豪华品牌 “价值分化” 的趋势:超高端品牌凭借稀缺性维持高溢价,而传统豪华品牌则因电动化转型投入大、竞争激烈,陷入 “增收不增利” 的泥潭。奥迪若不能在品牌定位与技术落地间找到平衡,转型阵痛可能持续更长时间。
五、全球车企的 “十字路口”
奥迪的利润危机,实则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缩影。当关税壁垒打破既有的供应链平衡,当电动化转型倒逼企业重写竞争规则,当中美市场需求迭代速度远超预期,传统车企的生存逻辑正在被改写。
对奥迪而言,破局的关键或许在于三点:一是加速美国本土化生产,从根本上规避关税风险;二是重构中国市场产品策略,加快智能化技术落地,应对本土品牌冲击;三是理顺集团内部协同,尤其是解决软件研发的滞后问题,降低转型成本。
但这绝非易事。大众集团已经放出风声,保时捷和奥迪的部分车型可能退出北美市场 —— 这种 “以退为进” 的策略,虽能减少短期损失,却可能失去长期市场话语权。如何在 “短期生存” 与 “长期布局” 间找到平衡,考验着管理层的战略定力。
西子湖畔的风正吹向科创时代,而底特律与狼堡的空气却充满焦虑。奥迪的利润暴跌提醒我们:在全球贸易重构与产业变革的双重冲击下,没有哪家车企能凭 “老本” 安身立命。关税或许是导火索,但真正决定生死的,仍是企业能否在变局中找到新的增长逻辑。
作者:杏悦2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吵架,如何更高级和有效?08-07
- 国产CAR - T涌向实体瘤:管线...08-07
- 暑期疯涨的酒店价格,贵州真能打...08-07
- 旅行社再不开门店,就被 OTA ...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