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状告熊猫家电:1495万判决赔偿款难兑现的背后
日期:2025-10-19 14:00:22 / 人气:3

“死去的记忆突然复活。”很难想象,贾跃亭事件8年后,因巨额债务低调度日的乐视网,因一场讨债风波再次高调进入公众视野,而讨债对象竟是央企子公司;更令人唏嘘的是,上世纪末风靡全国、承载一代人回忆的“熊猫”电视,也以“被讨债”的身份重回大众视线——乐视指控其为躲债恶意转移资产并申请欠债公司破产清算。这场纠纷的核心,是乐视与头戴“央企”“驰名商标”光环的南京中电熊猫家电有限公司(下称“熊猫家电”,A+H股上市“南京熊猫”兄弟公司)之间,一笔长达五年、涉及1495万元的判决赔偿款兑现难题。
01 起点:代工合作埋下的财务隐患与售后争议
2024年10月13日,乐视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布公开信,将这场持续五年的纠纷推向台前。尽管纠纷已历经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两级审理,法院最终判决熊猫家电及其东莞分公司向乐视运营方天津智融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天津智融”)支付1495万元赔偿款,但随着熊猫家电更名、关联方申请破产清算,这笔款项至今未兑现。
时间回到2019年,彼时乐视电视业务虽背负债务,但为寻求稳定合作,选择与熊猫家电展开代工合作,双方采用“预付定金+全款提货”模式,这一模式为后续财务纠纷埋下伏笔。公开资料显示,熊猫家电系央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下属二级子公司南京中电熊猫信息产业集团(下称“熊猫集团”)旗下三级子公司,2024年6月21日更名为南京静业家电有限公司(下称“静业公司”),主营电视代工业务。
根据判决公告,2019年初至2022年3月,乐视累计委托熊猫家电东莞分公司代工40万台电视机,采购总额近4.5亿元。然而产品上市不到一年,乐视便收到终端用户集中投诉:43寸(Y43、F43等型号)、55寸(Y55C、F55等型号)电视机故障率严重超标,且故障集中于屏幕(屏故障、花屏、亮线/暗带等)。截至2021年9月,43寸机型F43整体故障率13.97%(屏幕故障率11.14%)、Y43整体故障率16.58%(屏幕故障率15.47%),远超合同约定的1.8%阈值;55寸机型X-55Pro整体故障率12.2%(屏幕故障率10.3%)、G55整体故障率10.16%(屏幕故障率6.92%),也远超2.5%阈值。
作为品牌方,乐视一面与熊猫家电交涉,一面被迫委托深圳十分到家、惠州沃美电子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售后维修,累计垫付费用超1400万元。双方就责任归属各执一词:乐视主张,屏幕由熊猫家电主导模组设计,合同约定其需对关键器件全检并承担质量责任;熊猫家电则抗辩,屏幕系乐视指定供应商,故障属屏幕厂商工艺缺陷,与代工无关,且产品已通过国家强制性认证、出厂检测合格。
02 诉讼:两级法院审理,1495万赔偿款终落槌
值得注意的是,熊猫家电所称的“乐视指定屏幕供应商”成都中电熊猫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成都熊猫”),彼时同为熊猫集团旗下子公司,且直接供货对象是熊猫家电而非乐视。2021年10月,双方曾签订两份质量事故处理方案,约定熊猫家电需提供良品屏幕或现金赔偿、支付维修费及质量罚款,但熊猫家电仅以订单抵扣50万元,未完全履约。
2022年,天津智融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熊猫家电及其东莞分公司支付维修费、RMA品(客户退回且获退货授权的产品)赔偿款、预付款、主板货款及质量罚款等。2024年1月一审判决:熊猫家电方支付维修费651.21万元、RMA电视机赔偿款270.78万元、返还预付款78.90万元及主板货款146.32万元、支付质量罚款(违约金)200万元,合计1357万元,驳回天津智融部分诉求。双方均不服上诉,2024年6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终审维持原判。2025年6月,朝阳区人民法院再次判决追加赔偿138万元,总赔偿款达1495万元。
03 升级:熊猫家电的“系列操作”引规避债务质疑
法院判决生效后,熊猫家电却“无力”支付债务,一系列操作引发乐视强烈质疑。首先是更名:2009年成立至2024年6月从未更名、以“熊猫”品牌为豪的熊猫家电,在2024年6月25日(二审判决后4天)突然更名为“南京静业家电有限公司”,舍弃“中电”“熊猫”招牌。
更令乐视绝望的是,2025年8月,熊猫家电的兄弟公司——同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孙公司、熊猫集团子公司的东莞中电熊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东莞熊猫”),向法院申请静业公司(原熊猫家电)破产清算。此前,朝阳区人民法院已将熊猫家电列入被执行人,执行标的为1357万余元。
2025年9月1日,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法院火速受理破产清算申请。法院裁定显示,东莞熊猫与静业公司因租赁合同纠纷,静业公司需支付204.8万元,因静业公司无能力履行,执行程序终结,东莞熊猫遂申请其破产还债。乐视认为,熊猫集团旗下两家兄弟公司因200余万租赁纠纷申请关联方破产,涉嫌“毁尸灭迹”以规避1495万元赔偿责任。
乐视还猜测,破产清算早有预谋:2022年8月诉讼开始时,业内传言熊猫家电将关闭东莞工厂,乐视多次询问未果;同年10月,熊猫家电仅提前5天发邮件通知关厂,遣散东莞分公司总经理、销售总监等关键人员,导致沟通中断,维权陷入被动。此外,乐视质疑更名是为剥离央企与驰名商标光环,避免关联风险,毕竟熊猫集团旗下有上市公司南京熊猫,而“静业公司”知名度低,不易引发关注。
资深律师向观察者网表示,通常民营企业若集团资金充足,转移负债子公司资产后再申请破产,法院不会受理,“家电等制造业供应链账期长,一旦开此先例,将破坏整个产业链生态”。而注册资本3.89亿元的熊猫家电,因204万元债务被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且从债务逾期到法院裁定仅用2个多月,流程“一路绿灯”,透露出诸多不合理之处。
04 谜团:3.89亿注册资本去向与关联交易公允性
谜团1:3.89亿注册资本去哪了?乐视透露,熊猫家电曾以“需向兄弟公司成都熊猫索赔”为由,要求乐视提供单据、报告,承诺获赔后支付售后垫付款。熊猫家电起诉成都熊猫并获600余万元赔偿后,却以“审核中”“流程中”为由拖延,未将款项支付给乐视。同时,熊猫家电东莞分公司成品返修缓慢,大量坏机堆积,后期以“关厂”为由要求乐视拉走返修机,否则限期处置。
熊猫家电2009年成立时注册资本3亿元,2021年增资至3.89亿元,天眼查显示历次注册资本均为当天实缴。乐视质疑,若3.89亿元足额到位,即便每年亏损3000万元,需连续亏损13年才会资不抵债;按200%资产负债率计算,年均亏损需达4863万元,其资金去向存疑。若注册资本未足额到位,将损害所有债权人利益,需司法机关核查。
谜团2:关联交易是否必要、公允?乐视猜测,熊猫家电可能通过关联交易非法转移资产,上市兄弟公司南京熊猫成为重点怀疑对象。观察者网查阅南京熊猫历年财报发现,熊猫家电虽不属其合并范围,但双方长期保持关联交易:2019年南京熊猫向熊猫家电出售商品458.9万元,2020年接受其劳务378.76万元,2019-2021年关联交易金额达数千万元,2022年后才急速下降。且2021年熊猫家电还向南京熊猫支付502.48万元“应收款项融资”(通常为高信用等级汇票或保理应收账款,可随时变现)。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熊猫主营智慧交通和电子制造服务,熊猫家电主营电视代工,业务交集甚少,却存在频繁关联交易,且2022年熊猫家电已关停工厂、财务紧张,未结算应收款和坏账损失却几乎可忽略。此外,两家公司高管互相兼任:如南京熊猫前非执行董事邓伟明同期任熊猫家电总经理,非职工监事傅园园同期任熊猫家电监事会主席。针对关联交易疑问,南京熊猫相关负责人称“仅有极少数业务往来”,但未回应交易必要性与公允性,董秘办电话为空号,邮件亦无回复。
05 反思:中小民企的维权困境与产业信用警示
眼见讨债无望,乐视表示“已不抱回收希望”,但希望中小民企维权困境能引发关注。头部家电企业高管指出,行业内卷下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此类纠纷并非个案,折射出中小民企与大型国企合作中的维权难题:即便司法程序胜诉,若对方通过“合法”途径逃避执行,民企仍难逃“赢了官司拿不到钱”的尴尬。
该人士还强调,此事对企业商业信用敲响警钟:品牌信用积累非一日之功,若乐视指控属实,将对产业生态健康与活力造成严重后果。截至发稿,熊猫家电及其关联公司未就公开信内容及破产进展回应,中电熊猫集团亦未回复观察者网的求证。这场1495万元赔偿款的纠纷,不仅是两家企业的恩怨,更成为检验市场规则与企业信用的试金石。
作者:杏悦2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从数据繁荣到感知缺席:WNBA...10-19
- 乐视状告熊猫家电:1495万判决赔...10-19
- 一个农夫山泉≈23个华润饮料,怡...10-19
- 多家银行清理长期不动账户:背景...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