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人,都做到了这5点

日期:2025-10-19 13:56:31 / 人气:6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最经典的的一句。
在幸福力的研究和探索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共性现象:不论是在影视作品,还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论是社会名流,还是普通百姓,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那就是他们不约而同地践行PERMA模型中的一个或多个要素,逐步构建自己人生的幸福大厦;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他们花样百出地沿着背离PERMA模型的方向渐行渐远。
PERMA模型是由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他认为,幸福不是单一的、不可捉摸的,而是多元、有科学配方的,它的核心框架由“一基五柱”构成。其中:一基是自我性格优势和美德,五柱分别为:积极情绪、关系、投入、意义和成就。
“一基”:发挥自己的性格优势和美德,这是成就幸福人生的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发现自己的性格优势和美德并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够筑牢积极情绪、关系、投入、意义、成就等五个支柱,从而活出心花怒放的幸福人生。
美国商务部前部长、黑石集团创始人彼得·彼得森(Peter G.Peterson)在自传《黑石的起点,我的顶点》中,将其成功归结为人生的7堂课。其中,首要的就是“一定要发挥你的优势,尤其是比较优势”。
他还现身说法,特别叮嘱道:“我的第一份工作,在零售业,利用的正是我的相对劣势,所以以惨败结束。在那之后,我真正学会了拒绝那些不适合我的工作机会,不管它看上去多么诱人。最后,我发现我事业的好坏,确实取决于我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也就是说是否充分发挥了我的优势。”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瓦拉赫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找到自己智能发展的最佳点,并充分发挥其潜力时,便能够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效应源自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托·瓦拉赫的成长经历,揭示了人类智能发展的不均衡性以及发现和培养个体特殊才能的重要性。
原来,瓦拉赫在中学时期,父母希望他成为文学家,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随后,他尝试学习油画,却因缺乏艺术天赋而被认为“毫无造就的余地”。
直到化学老师发现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化学实验所需的品格,建议他学习化学。瓦拉赫的智慧火花一下子被点燃,在化学领域展现出了非凡才能,22岁获得博士学位,并最终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从文学艺术的“朽木不可雕也”到举世公认的化学高材生,瓦拉赫所做的只是重新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发挥出了自己的优势。这启示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独特的性格优势和美德,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并培养这些潜能,使智慧得到充分发挥。
然而,自我的性格优势和美德往往藏得很深,找到它并非易事,甚至需要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就连伟大的人物也不例外。
以当下正火的《哪吒》导演饺子为例,复盘他追求动漫事业的成长和成名经历,不难看出,在他逆天改命的传奇奋斗历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面对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饺子敢于选择将内心热爱的动画作为一生的事业,这是他成就伟大的基础。
大家知道,饺子从小就对动画感兴趣,还曾一度梦想当个漫画家,上学时就经常在课本上涂鸦。但在那个年代,很少有人把动漫当成终身职业,因为当时国内动漫产业发展滞后,还被冠以小儿科、不务正业、旁门左道、不稳定等标签。
出于现实的考量,饺子选择进入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现四川大学医学院)。可是,在西部地区这所最好的医学院读书,饺子并没有感到荣耀和快乐,而是内心深处充满了挣扎,“有东西在跳,有火在烧,仿佛一头猪在地震来临前想要拱圈”。
几经波折之后,饺子做了一个异常叛逆、不可思议的决定——放弃“铁饭碗”的医学专业,转行自学动画。
大学毕业后,饺子先是入职一家广告公司,当了一年的动画师。可是,由于手头的项目太多,严重挤压个人创作时间和自我提升空间,他便决定辞职以专心致地创作。
辞职就意味着失去了经济来源,特别是对他这样一个工薪家庭来说。屋漏偏遇连阴雨,祸不单行的是他的父亲意外去世,全家的生计仅靠母亲1000块的退休工资维持。
饺子这种不可理喻的疯狂举动,连亲朋好友都看不下去了,“名牌大学生在家啃老”“老杨家养了个精神病儿子”。
在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饺子果决地选择了自己的热爱,这种执着和专注,决定了他在创作动画电影时,势必持守着极为认真的态度和较高的艺术标准,真正愿意用精品来打动观众。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他不断推翻重来,反复打磨,只为做出精品。
终于,在这个“离火九运、中华崛起”的时代里,饺子和一大群动漫人一起,创造了属于中国动画的高光传奇。《哪吒2》刷新中国影史票房榜,上映16天票房破百亿,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百亿元票房影片,5天后冲上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更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位”。
不难想象,如果当初饺子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能果断摒弃世俗的偏见,继续从事医药工作的话,中国很可能从此多了一个平庸的药剂师,而少了一个可以改变世界动画发展史的传奇人物。
支柱一:积极情绪,积极向上的人,运气永远不会太差
积极的情绪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情绪像月亮,照到哪里哪里凉。世界上所有事情成功与否,就是由这两种不同心态决定的。环顾四周,我们也不难发现,积极向上的人,运气永远不会太差。
人活天地之间,要想有所作为,就得像《易经》中说的那样,“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拥有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阳刚秉赋,以及胸怀宽广、品德高尚的阴柔品质,从天地间持续汲取能量,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积极情绪研究的权威人物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把积极情绪分为十种,按照出现的相对频率为顺序,依次为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
她在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一系列研究后发现:积极情绪不仅会让我们感觉良好,还有一种拓展与构建功能。它能够拓展认知,帮助打破常规思维,在拥有更广泛创造力的同时构建心理资源,使我们更加幸福、健康和成功。
《风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The Liz Murray Story)是根据同名书作者莉丝•默里(Liz Murray)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被誉为“不可不看的十大励志经典之一”,讲述了一位生长在纽约贫民窟的女孩莉丝经历人生的艰辛和辛酸,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走进了哈佛大学的故事。
对照芭芭拉提出的十种主要积极情绪理论,我们不难看出,莉丝身上多处闪耀着希望、兴趣、激励等积极情绪的光辉。正是依靠这种不屈服于命运的顽强,她最终摆脱了命运的束缚,活出了生命的色彩,创造了一场漂亮的自我逆袭。
1.希望:生活一度近乎崩溃,却从不放弃希望
莉丝的童年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她出生在纽约市一个罪案高发区,生活的公寓肮脏、混乱,更悲催的是,父母还吸毒成瘾。被父母忽略的莉丝,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没有生存能力的父母。
她经常打扮邋遢,浑身上下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每天都过着食不饱腹的日子,饿得不行的时候就去垃圾桶里翻捡食物吃。然而,这个弱小的女孩在如此贫瘠的瓦砾间,却从不抱怨、自暴自弃,而是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努力脱离那个糟糕的生长环境。
2.兴趣:喜欢是最好的老师,不怎么上课竟然成绩名列前茅
家境贫苦的莉丝天生喜欢读书,妥妥地一个学霸。但是,由于家庭原因,她很少来学校上课。考试时,老师连试卷也不想发给她,认为她可能会交白卷。而她却坚持要参加考试,结果让老师大跌眼镜,这个一个月只来过三次的孩子竟然考出了满分。
原来,热心的邻居给了她一本从垃圾里捡来的百科全书。她爱不释手,竟然一口气学完了。她还坦率地告诉老师:“我看的书没有R-S部分,如果考R-S部分的话肯定什么都答不上来,我只不过是运气好罢了。”
3.激励:哈佛大学的参观之旅,燃起了她对名校的向往
作为贫民窟出来的孩子,莉丝压根没想过有一天能考上大学,但是,当她在戴维老师的鼓励下,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公费派去哈佛游学后,内心深处便燃起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向往。在这所顶级学府,看着深秋校园里意气风发、优雅漫步的学生,莉丝浮想翩翩。
关键时刻,戴维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她:“这是一种渴望,不是不可能,你也可以象他们一样上哈佛。”自此,她有了新的人生梦想,她要努力成为这里的一员,读最好的书,享受最好的教育。
4.爱:原生家庭如此不堪,却从未放弃对亲人的爱
面对糟糕之极的原生家庭,莉丝的内心一直是柔软的,她坚信父母是爱她的,只是没有能力。她从来没有埋怨过父母没让自己过上好日子,也没有将人生的不如意归罪于他们,而是自始至终以一颗赤子之心理解、包容、爱护着家人,并将这种爱转化成持续向上的力量。
在母亲的葬礼上,从没哭过的她哭得稀里哗啦,等到寥寥朋友散去,她突然跳到棺材上,想再次拥抱妈妈,低声诉说过往的欢乐时光,直到工作人员多次催促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影片的最后,当功成名就后的莉丝被记者问起,“如果你可以改变的话,你想改变什么?”她毫不迟疑地回答道:“如果可以,愿意把一切还回去,只要我的家庭能够复原。”
5.喜悦:给点阳光就灿烂,从简单的生活中也可以品味到纯粹的快乐
莉丝虽然命运坎坷,但脸上常常洋溢着最灿烂的微笑。在母亲精神正常的时候,偶尔陪她逛一次街,转一次公园,喝一杯咖啡,吃一个汉堡,也可以让她感受到久违的快乐,感觉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孩子。
当无家可归的时候,莉丝遇到了最好的朋友克里斯,她们一起游玩,一起打闹,甚至一起偷东西,彼此携手开心地走过了最漫长的暗黑时光。从这些简单快乐的日子里,她慢慢治愈了身心的遍体鳞伤,也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更让她有勇气去挑战更多的可能。
6.感恩:走出困境不忘本,以自己的经历激励更多的人去跨越困境
莉丝功成名就后,在纽约时报有了体面的工作,成为了一名国际演说家,也有了自己的公寓,生活迎来了脱胎换骨的转变。
她不是一个忘本的人,常常感恩于爱心人士的善意,经常利用假期演讲,通过自己的经历,激励人们去跨越困境。她在演讲中曾有一句话鼓舞了无数人:“当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你不能决定是否有能力做它,你一定要去做它。”
支柱二:投入,沉浸当下,享受心流的巅峰体验
最好的工作状态不是浑水摸鱼,能少干点就少干点,每天就是四件事,“等快递,等下班,等周五,等工资,等退休”;也不是“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而是专注当下,沉浸在一种叫“心流”的状态中。
可是,不少人一聊起工作,就打不起精神,“干不完的活,做不完的事儿”“每到周日晚上就莫名其妙的焦虑,想起明天上班就睡不好觉,特别是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更是如此”,但是,巴菲特谈到工作时,却是满满的幸福,“我有60年都是跳着踢踏舞去工作的,就是因为我做我喜欢做的,我感觉非常幸运。我只是在做这辈子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这种状态从20岁起就开始了”。
巴菲特超凡脱俗的幸福工作理念,也铸就了其一骑绝尘的财富神话。
作为经典传记《滚雪球》的作者,爱丽丝·施罗德是极少数真正长期深入接触巴菲特的人。有一次,她曾经当面采访巴菲特:“沃伦,如果你必须深入思考、坦诚回答:你成功的真正秘密是什么?”巴菲特立刻回答了两个字:“专注。”
在施罗德眼中,巴菲特的专注力简直不可思议:如果巴菲特买下了一家比萨店,他不会只是看财务报表,然后问几个相关问题。他会从最基础的原料开始研究,比如小麦的历史价格走势。他会算出做一张披萨需要用多少水,成本多少;他会搞清楚披萨酱的配方和价格,以及奶酪和其它配料的成本,甚至思考是否能用更少的原料而不影响口感。他会研究各种型号的披萨炉,包括其购买成本、运作效率、维修费用和使用寿命。他还会去了解这家披萨店的方方面面:员工和外卖员的薪资水平、流动率、可靠性,以及店铺的租赁条款是否合理。
总之,他对一家披萨店的了解,会从小麦的价格开始,一直延伸到运营链条上的每一个细节。
不过,正因为巴菲特对商业的关注如此专注,他也会带来某种“视野盲区”,对一些熟悉的东西视而不见。有前后一年半的时间,施罗德和巴菲特见了上百次面,而且经常是长时间相处,“不是在奥马哈,就是在和巴菲特一同出行的路上”,可谓相当熟悉。
有一天,施罗德决定跟他开个玩笑,便在康涅狄格州的家里打电话问了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沃伦,你知道我头发是什么颜色吗?”经过一番很长沉默后,巴菲特才终于开口说出了自己所掌握的全部信息:“不是黑色。”
著名的心理学教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了花15年时间追踪了600多位特别成功的人,这里面包括科学家、企业家、运动员等等,结果发现所有这些成功人士能够将自己的事业做到极致,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商、情商、家境、学历比别人高多少,而是因为特别擅长做一件事情——在做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时,能全神贯注,沉浸其中,物我两忘,心无旁骛,点滴入心,驾轻就熟,酣畅淋漓。
他把这个体验用了一个英文单词叫做flow,翻译到国内就是“心流”。
心流是一种让人心情愉悦、特别高产的巅峰状态,可以极大激发内在潜能,显著提升生产力。麦肯锡公司的研究发现,当员工处于福流状态时,他们的效率最高能提升5倍。
这是一个非常疯狂、甚至难以置信的统计数字,也为我们如何提升工作效率提供了新的视角:如果能想方设法让自己在工作时进入福流状态,那么绩效就会成为自然而然的附带产品。
《庄子·养生篇》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庖丁解牛”。宰牛的屠夫庖丁,在从事自己所熟悉和喜爱的工作时,硬是将血淋淋的屠宰过程演绎成了酣畅漓淋的“个人演奏会”,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在庖丁的眼里,没有骨头、没有肉、没有肠子,也没有血,只有专注娴熟的工作,还有音乐、节奏和快感,仿佛合上了《桑林》、《经首》的节拍。这副节奏有序、精彩纷呈的画面,给人一种出神入化的美好感觉:从事屠宰行当的庖丁,一点也不以为自己从事的工作辛苦、低微,相反,他感觉很快乐、很幸福,工作满意度爆棚。
梁惠王在一旁看呆了,在震撼之余,情不自禁地向庖丁请教他技术何以如此高超的秘诀:“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原来,在疱丁刚开始从事宰牛的时候,他像其他师傅一样,眼里看到的是一头完整的牛,三年后就不一样了,他看到的就是牛的身体结构,对牛的各个部件器官可以做到了然于心。这样,顺着牛的身体结构用刀,把刀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就可以做到毫不费力、游刃有余,不会碰到一点障碍,可谓连贯流畅、一气呵成。
因此,他手中的刀从未换过,已经连续使用了19年,相继屠宰了数千头牛,却依然完好无损、宝刀不老。
支柱三:关系,人际关系是绝对不可忽视的生产力重要变量,也是个人幸福的源泉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关系的总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需要社会资源,都需要与人交往。人际关系是绝对不可忽视的生产力重要变量,其重要性远远超乎想象,比金钱、颜值和地位更能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指数。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治”病,相互滋养,彼此疗愈,共同成长;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则可以“致”病,相互损耗,彼此伤害,两败俱伤。
哈佛大学曾开展了一项成人发展研究项目,探讨究竟什么才能让人幸福,人们要如何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对总计724名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追踪与对比研究,后来还扩展至他们的配偶以及1300多名后代,积累起如山的原始资料库。
该项目也因此成为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最全面、最昂贵的心理和社会学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长的一项努力揭示美好生活与人类幸福的伟大作品。这项研究得到的最明确的结论是:幸福和快乐并非来自于别墅、豪车、粉丝、名誉和权力,而是来自于爱和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更加快乐和健康,更加事业有成。
谈起褚时健,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是,这位曾经的“亚洲烟草大王”在经历过牢狱之灾、女儿狱中自杀、儿子远避国外后,仍然不坠青云之志,在74岁高龄保外就医假释后,以耄耋之躯创立了品牌“褚橙”。从而实现了从“烟王”向“橙王”的转变,上演了一场绝地反弹、王者归来的人生大戏。
一时间,褚时健成为“励志橙”的精神图腾,“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
关于褚时健这段二次崛起的“传奇”经历,大家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有人说关键在于励志,不论面对多大困境,他永远不服输,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有人认为法宝是善于学习,每天看书看报听《新闻联播》;有人分析他最让佩服的地方在于勇气可嘉,即便疾病缠身,全家只有不到300万积蓄,却敢借钱500万投资“褚橙”;也有人甚至将他的成功归结为运气……
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有一个至关重要却常被人忽略的因素,那就是他会做人。在干事的过程中,他积累了大量的人脉,拥有温馨而强大的人际关系。这可以支撑他在生命的长河中,特别是至暗时刻,持续汲取源源不断的能量支持,保持创业的满格动力,进而一次次地登上人生巅峰。
中国人讲盖棺论定,看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就要看他的追悼会来了些什么人,说了些什么话。我们就可以管中窥豹,看看他的朋友圈有多广,关系网有多密,交情有多深。
2019年3月5日,褚时健去世。4天之后追悼会举行当天的清晨,就有大量的人群抵达现场,共同追忆这位传奇人物。他的辞世也令包括王石、王健林、潘石屹、马云等在内的顶流大佬们纷纷发文悼念。马云在社交软件进行发文,表达了自己的追思,称褚时健是值得自己敬佩的人,褚时健的身上有一股特殊的精气神,总是能让企业家们得到激励,从而一往无前的走下去。
追悼会留给人们最深印象的是褚时健的遗孀马静芬。她身着一袭黑色的制服,头发几乎已经完全发白,在亲属的搀扶之下,慢慢走进追悼会现场。在致辞行将结束的时候,马静芬说下这样一段话:“我记得曾经有人问我来生要如何过,我的答案是,来生还要嫁给褚时健。”现场的很多人听完之后,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巴顿将军有句名言:“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褚时健正是借助他平时积累的人脉,内化为跌到谷底的反弹力,向世人证实了他的传奇人生。
与此类似的,我也曾见证过A总的起伏经历。A总是某集团公司的分公司总经理,曾经历过“三起三落”,先后三次被降职,三次重新启用,经历相当坎坷,但是,他一直心态平和、常怀感恩之心,从不抱怨社会不公、小人陷害。
当A总在临近退休的年龄,很多人都感觉不可能再有机会时,他却意外地再次被重用,而且被安排在一个更重要的职位上。有年轻的朋友很惊讶,半开玩笑地向A总请教:“厉害了,我的哥!您快赶上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了,也经历了‘三起三落’。要知道,很多人一旦被降职,便很难再有翻身机会,您是如何突破这个魔咒的呢?”
A总淡然一笑,平静地说道:“哪有呀,我没上过大学,能力也比不上你们年轻人,我就是做事先做人。这些年和我搭过班子的人,事业都发展得很好。我运气不佳,总是在关键节点上发生一些防不胜防的事情,影响了前途,但是,和我搭过班子的人总是不忘旧情,主动帮我背书推荐,才让我有了一次次的机会。一个人要想发展得好,一定是有很多人希望他能好。”
支柱四:意义,创造有价值的生活,让生活更美好
生活如果有意义,就算你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饴,时刻有活着、充盈的感觉;如果没有意义,就算你在顺境中,也可能会度日如年、了无滋味。意义可以赋予我们生命别样的色彩。
心理学中有一种效应叫“不值得定律”,说的就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一件事究竟有没有意义,关键是当事人怎么看,是不是有值得去做。哪怕是比苦逼旅行、挥汗如雨、辛苦搬砖更让人难以接受的简单重复、枯燥乏味、一眼望不到头,只要当事人视角变了,一切都会迥然不同,另有一番天地。
如果一份工作被认为有意义,人们会更加创造性地投入精力,离职更少,幸福指数更高,也更容易融入企业文化,甚至可以为此忍受收入的降低。美国对2000多名受访者进行了调查:平均而言,研究中的美国员工表示,他们愿意放弃未来一生收入的23%,以换取一份总是有意义的工作。
有些工作在外人看来可能有些微不足道,甚至苦哈哈,穷哈哈,累哈哈,但是,如果当事人能够将以宏大的视角,将自己的工作与崇高的事业、高尚的使命和宏伟的蓝图之间,建立起一种关联,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就可以产生积极而丰富的生命体验,一种由内向外的幸福感便会油然而生。
2023年10月,颐和园保洁员张旭曾因为一段“贯口”视频刷屏网络,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竞相报道。在视频中,这位身着蓝色环卫工作服的保洁员一边指着各个建筑,一边滔滔不绝地向游客介绍,“这叫嗢怛罗曼怛里拏洲,那叫舍谛洲,那下边有遮末罗洲、筏罗遮末罗洲、提诃洲……”“天洁塔、地灵塔、吉祥塔、皆莲塔……”他如数家珍地把19座建筑一一报上名来,引起游客一阵掌声,这些地名别说记住,一般人甚至都念不出来。
有网友说这是真正的“高手在民间”,有评论称这才是现实版的“最强扫地僧”,还有人开玩笑说“是管理人员假扮的”。
张旭一路走红后,许多读者好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保洁员,为何能将这些佶屈聱牙的名称如数家珍呢?他是怎样做到对颐和园的建筑信手拈来的呢?毕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保洁员,一门让人略感晦涩的高深学问,如此巨大的反差,自然会引发网友的关注。
伴着张旭的持续走红,媒体逐步发掘出了这件平常的事情背后的不平常故事。原来,这位“扫地僧”不仅是“扫地”,而且他将“扫地”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看成自己的使命,潜心用功的练兵场,释放热爱的大舞台。
在他的眼中,颐和园的古建筑不是死气沉沉的砖头瓦块,也不是一个个独立的楼台亭阁,而是一个个积淀着厚重文化而且开口说话的朋友,一个浑然一体的代表着东方建筑美学的人间奇迹。他打扫的是现代人留下的垃圾,更是在为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经典拭去历史的尘埃。
也正因为如此,也让他每天琐碎的日常也变得丰富精彩,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支柱五:成就,善于成事,持续成事,用结果来证明实力
人生在世,大家都渴望成功,建功立业,这是社会的期待,也是满足“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即便说着躺平和摆烂的人也无法例外,因为没有几个人真心想着躺平、与世无争的,也没有几个人甘愿堕落、爱咋咋地的。
一个善于作为的人往往不说没有结果的话,不做没有结果的事,而是以成果为导向,拿业绩来证明,这既是组织的需要,也是个人心理建设的需要。
有一个关于成事的方程式说的是:成事=100%的意愿+100%的行动+100%方法。在这三个要素中,意愿一定是第一位的。因为100%的意愿,一定会催生100%的行动和100%的方法。
1.成事的第一要素是意愿,“爱赢才会拼”。
这种意愿越纯粹越能激发持久的动力,越容易与野心家区分开发,从而能赢得他人和社会的支持。法国导演、编剧特吕弗写给年轻导演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忠告:“务必要疯狂地拥抱雄心,同时疯狂地真诚。”
我们平常讲“爱拼才会赢”,其实更科学的说法就该是“爱赢才会拼”。知乎上有一个关于“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人一生的成就?”的话题,其中一个答案获得13万的高赞:你内心最深处的冲动、真正的欲望,决定了你到底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当年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但看一下身边的成功人士,翻一下报刊上的人物传记,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最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不是最优秀的,不是学问最高的,也不是最帅的,而是最想致富的人最先富起来了!
2.甘愿付出行动,全力以赴心中的梦。
邓小平讲:“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每一个心向天空的成功人士,都不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他们敢于付出行动,也不计较付出行动。行动是一个人最根本的能力,它比方法更重要。
清华大学大礼堂前的古典计时器日晷,是该校1920届毕业生纪念物,其基座上镌刻着铭言:“行胜于言”。后来,清华大学将“行胜于言”作为校风,以此来塑造“重视实干”的理念和精神。
看看职场周边的人,也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在单位里晋升最快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不是最会做春秋大梦,也不是最有能力的,而是最不计较付出行动的。人生所有的机会,从来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等来的,都是在全力以赴的行动路上遇到的。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视频直播是个风口,面对这么一个“万亿级蓝海市场”,很多个人或公司都跃跃欲试,想从中分得一个羹,但是,行动者寡,成功者更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都被挡住了大门之外,他们想配齐人员、买全设备,等“菜齐了再下锅”,待时机成熟时再下手。
然而,赫为科技却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先开枪,后瞄准”,于2021年11月23日跨界切入了从未做过的视频直播市场。他们做的第一个短视频的名字也颇耐人寻味,“干就完了”。
没有专业人员,公司董事长邓富强就IP、出品人、制片人、导演、演员一肩挑;没有现代化设备,起初视频制作团队就就地取材,采用手机简单拍摄。可就是这样一支业余团队,却创造了一个令诸多专业团队都十分羡慕的斐然成绩:播放量超过45亿次、5个单品播放量过亿、80多个单品播放量过千万、全平台拥有将近1000万粉丝……
有行业人士问邓富强,“赫为强哥”短视频背后有多少团队?当听到只有不到10人的答复后,他们很惊讶,在他们看来,支撑这样的高质量的短视频运作,至少是百人以上团队。
3.坚持学习,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方法。
摩根、罗伯特和麦克三人提出的“721”学习法则认为,学习70%来自于实践与经验,20%来自于跨界交流及复盘,10%是通过培训来获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论这个时代如何变化,实践永远是获得知识的最重要来源。
有一位朋友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开一家自己的书店——有特色、有温度、有情怀的书店。她后来参加工作,先是在一家高校任教,曾经以“书店的创业运营”为题,带领学生多次参加“挑战杯”大赛,获得了若干奖项。
但是,等她后来真的运营管理一家书店后才发现,设想与实际完全是两回事,大赛模拟与真实场景相距十万八千里。原来设想了很多情境,感觉自己考虑得很全面,研究得很透彻,分析得很有道理,但是,这些大都是纸上谈兵,华而不实,真正有用有效的措施大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计划赶不上变化,就连伟大的人物也无法规划未来。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由于其认真的性格,在创业前就制订了长达数十页的周密的事业计划,但亚马逊创办后他却说开始制订的计划对现实没有什么帮助。贝佐斯解释道,在变化快速的互联网时代,新事物接二连三地出现,该做的事情一波接着一波地出现,我们不能被最初制订的计划束缚。"

作者:杏悦2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杏悦2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