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朱恒源:AI与创新的7个大问题
日期:2025-08-04 13:10:58 / 人气:34

在当今时代,全球创新局势复杂且充满挑战。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旧产业范式逐渐式微,而以AI为代表的新通用目的技术尚未成熟落地,这使得从创新到增长的进程陷入了青黄不接的疲软期。清华经管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产业创新MBA学术主任朱恒源对这一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关于AI与创新的七个关键问题及见解。
创新疲软:旧范式乏力,新方向未明
从20世纪70年代起,基于信息、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产业范式蓬勃发展,催生了众多产品、技术、业务模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的创新,为全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借助这一轮技术革命的东风,通过产业扩散实现了现代化。过去,中国无需进行根本性创新,只需将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应用于庞大的市场,就能推动产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就是所谓的“C2C(Copy to China)”模式。
然而,如今这一模式难以为继。基于信息技术的产业发展范式在全球范围内已走到尽头。个人端,上一轮重大的产业创新(如智能手机)距今已有十八九年,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虽广泛渗透,但下一代的通用技术尚不明确,巨量的应用方向在全球范围内尚未达成全面共识。新概念不断涌现又迅速湮灭,全球产业创新进入了“无人区”,经济增长也随之进入相对疲软的时期。各国都在探索基于通用目的技术的可能产业应用和发展方向,这是当前业界的焦虑所在,也是未来的机遇所在。
新产业范式:相互耦合的创新成果
讨论中国创新以及中美创新竞争,需置于产业范式变迁的大背景下。原有产业范式的发展潜力逐渐耗尽,各国竞争的并非单一技术或产品,而是面向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业范式。
产业范式是人类社会生产力革命性进步的体现。从工业革命开始,每隔一段时间,社会会围绕一两个底层通用目的技术,在各个领域寻找商业应用,创造出新产品、新交易方式、新社会知识、新产业、新行当,甚至新的生活形态和社会组织结构。这些创新相互耦合、彼此配合,通过产业革命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更新和社会组织进步。
未来商业组织形态尚不明朗,但历史经验表明,其形成至少有两个要点:一是充分利用原有范式下的产业进步成果;二是部分利用新技术优势,并高度嵌入现有社会结构与之配套。例如大型平台型组织,可能发展成为政府 - 企业两分组织之外的新型组织体系,既具有市场经济中传统商业组织的盈利属性,又承担提供公共品和部分公共治理的社会职能。像腾讯、阿里等大型互联网平台,凭借庞大的个人用户规模,在推动新技术扩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将AI、云计算等新技术嵌入企业端,促进了特定场景下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在中国医疗、教育、商业、工业等领域的新技术应用中功不可没。随着Deepseek等新智能化技术的出现,积极拥抱新技术的企业将催生大量产业创新探索,助力新产业范式的形成和技术的大规模扩散。
成功产业创新:闯过三道关卡
在产业范式变迁过程中,社会上围绕新技术会有许多创新试探,但绝大多数最终无法形成产业,只有极少数能形成产业闭环。成功的产业创新需要闯过三重检验:
1. 技术上可实现:创新需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在技术上达到一定基础条件才能实际应用。例如照相需一定清晰度、智能翻译需一定准确率等。在技术范式变迁中,还存在技术代际竞争,创新必须在某个维度上比已有解决方案更具性能优势。
2. 商业上可持续:产业创新的研发、产品验证和用户推广都需要资金支持,无论是通过产品销售还是投资人输血,都必须维持完整的商业循环。商业能否持续取决于产业结构和用户需求,这与创新者的选择相关,是复杂的企业家活动,而非简单的技术开发行为。
3. 社会能接受:技术条件和商业条件满足后,创新还需获得社会认同与接受。由于创新本质上是反共识的,刚出现时社会观念可能不接受,甚至存在阻碍创新应用的社会规则、规范和文化。历史上汽车、飞机、电脑等都经历了漫长的社会讨论和改革才被广泛接受。创新从少数人把玩到普惠大众的过程就是产业创新的过程,只有熬过这一过程并幸存下来,才能取得成功。
创造需求: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
新兴技术,无论是战略新兴产业还是未来产业,在初始阶段都存在诸多问题,如技术性能不佳、需求不足甚至需求不存在、供应链不完善、投资人缺乏投入意愿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魅力在于从最初的不被看好,逐渐发展成为人人关注和使用的产业,而其中关键在于需求的创造。
即使是“假”需求,也有可能促进演化成真需求,因为没有需求,创新就无法形成商业循环,难以持续。以具身机器人为例,目前大部分需求来自展演场景和研发需求。展演场景如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大赛、酒店和展会接待等,研发需求则是社会对具身机器人未来发展的预期促使众多机构投入研发,创造了相关需求。但这些围绕两类需求进行商业运营的企业,不一定能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最终只有少数方向可能形成大规模商用,进而成为新的产业甚至支柱产业。在范式转换时期,相对于已有的明确需求,技术往往过剩,产业创新的主要挑战是为暂时无需求的技术创造和寻找新的应用场景,创造新需求。企业家的核心使命之一就是将技术与社会条件相结合,创造出需求,而需求的形成是创新在社会中扩散并被接受的过程,为企业的创新活动和新技术的社会扩散创造良好环境,是社会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
软硬结合:商业价值的实现路径
在创新过程中,人们容易走向极端,有时过于强调硬科技而忽视软件企业。但实际上,在智能化产业范式创新中,硬科技若不与软科技结合,就难以形成具有商业价值的创新。
以汽车行业为例,硬件方面的创新如电机、电池等相对较少,而软件领域的创新如智能驾驶则十分丰富。更重要的是,软硬件的结合创造了全新的用户体验和产品功能。在电池领域,光有电芯创新远远不够,电源管理系统也至关重要。对于企业家而言,应保持宽容,由他们决定如何将软硬件更好地结合以满足用户需求。对于有共识的未来技术,无论软硬,都应推进其广泛扩散和多方应用。例如AI技术在年轻人群体中普及,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如腾讯将DeepSeek和元宝结合,在用户群体中广泛推广AI,为AI技术的社会接受创造了良好环境,也为后续“杀手级应用”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技术卡脖子:并非核心挑战
在产业范式变迁时期,技术并非稀缺资源,因此技术上被卡脖子,即便是在上一代范式的核心技术上,也只会对新产业范式的创新带来运营上的困难,这种困难可以通过技术学习追赶来克服,只是需要时间和耐心。
过去社会因在一些技术、工具、设备上被卡脖子而产生焦虑,特别强调0 - 1的创新。然而,卡我们脖子的那些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早已过了0 - 1阶段,真正的挑战是能否实现1 - 100,开发出新的市场需求。技术在社会系统中广泛扩散、形成市场需求,才能完成产业化,催生新的产业范式。
中国作为大国,在1 - 100的需求发展阶段具有独特优势。以AI应用为例,针对已成熟的算法和框架,中国拥有海量的应用场景,如电商、支付、制造业等,用户习惯也具备快速迭代能力。大量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在B端、C端对AI的应用推广,使得AI技术能更快地嵌入社会结构,更容易形成商业闭环。电商和新能源领域都是如此。范式创新的核心挑战在于,中国的企业家能否基于大国优势,持续创造新需求,构建大规模市场,形成新一代的战略产业,甚至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只有完成这一探索,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才能有源头并得以巩固。
朱恒源教授对AI与创新的这七个关键问题的见解,为我们理解当前全球创新局势、产业范式变迁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提供了深刻的视角,有助于我们在复杂的技术和创新环境中找准方向,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作者:杏悦2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从数据繁荣到感知缺席:WNBA...10-19
- 乐视状告熊猫家电:1495万判决赔...10-19
- 一个农夫山泉≈23个华润饮料,怡...10-19
- 多家银行清理长期不动账户:背景...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