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石证史:秦始皇寻仙曾抵青藏高原?尕日塘秦刻石的千年密码

日期:2025-09-17 16:30:54 / 人气:6


当国家文物局在 2025 年 9 月 15 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认定青海玛多县 “昆仑刻石” 为秦代遗存并定名 “尕日塘秦刻石” 时,一块海拔 4306 米的岩石,瞬间改写了秦代历史的叙事边界。37 个清晰可辨的秦篆文字,不仅终结了 “今人伪刻” 的争议,更抛出了一个震撼学界的结论:秦始皇时期的寻仙采药活动,已延伸至雪域高原的三江源腹地。

一、石上密码:37 字秦篆的身份解谜之路

“尕日塘秦刻石” 的 “正名”,是一场跨越两个月、汇聚多学科智慧的硬核考证。这块藏身扎陵湖北岸陡坎的刻石,自今年 6 月被牧民回忆起 40 年前的初见后,便深陷 “年代之争”—— 文字风化程度是否符合秦代特征?“廿六” 与 “卅七” 的释读差异如何厘清?刻石岩性是玄武岩还是石英岩?
破解谜题的关键,在于科技与学术的双重验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跨学科团队,两次奔赴海拔 4300 米的现场:通过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提取文字笔画,发现原释 “廿六” 中 “廿” 字暗藏一竖、“六” 字剥落边界非刻痕,最终校正为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 210 年)的 “卅七”;检测岩性确认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凿刻工艺属秦代典型的平口工具斜方入石,彻底排除现代伪刻可能。古文字学家刘钊进一步佐证:“字体属标准秦篆,‘皇帝’‘五大夫’等称谓完全契合秦代用语体系。”
98.85 万元抢救性保护经费的拨付、临时围栏的搭建与看护用房的规划,标志着这处 “中国海拔最高的秦代原址刻石”,正式从争议对象转变为国家级文物瑰宝。

二、历史颠覆:寻仙版图北扩至青藏高原

“这不是一块普通的刻石,而是秦代国家行为的直接物证。” 复旦大学刘钊教授的评价,点出了尕日塘秦刻石的核心价值 —— 它将秦始皇寻仙采药的地理范围,从传统认知的东部沿海,一举拓展至 “世界屋脊”。
《史记》曾记载,秦始皇三十六年 “荧惑守心” 天象后,为求长生派人四处寻访仙药,此前学界普遍认为这类活动集中于蓬莱、方丈等东海仙山。而刻石中 “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 的文字,清晰记录了秦始皇派遣五大夫级官员赴 “昆陯”(即昆仑)采药的史实。结合里耶秦简中 “全国性寻仙” 的零星记载,专家推断:秦代的求仙活动并非局部行为,而是覆盖中原与西部高原的全域行动。
更关键的是,刻石为 “秦人心中的昆仑山” 锁定了坐标。长期以来,昆仑山作为上古神话中的 “万山之祖”,其地理指向随时代变迁而流动。而 “尕日塘秦刻石” 提及的 “昆陯”,结合扎陵湖周边 “背山面水” 的祭祀地貌,证实秦代人观念中的昆仑山就在三江源扎陵湖附近 —— 这与后世将昆仑山定位于新疆和田的认知形成鲜明对比,为研究古人地理观念演变提供了关键锚点。
刻石周边 150 公里内发现的 75 处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遗存,更佐证了扎陵湖区域并非 “人迹罕至”,而是秦代中原与西部交流的重要节点。“这说明秦代的文化辐射力已突破农耕与游牧的界限,” 青海省文物局阿朝东处长指出,“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早期实证。”

三、文明延伸:高海拔考古的新起点与新挑战

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不仅填补了秦代历史的空白,更为高海拔地区考古打开了新视野。“此前学界认为秦代活动集中于黄河中下游,玛多县 4300 米的刻石彻底打破了这种地域偏见。” 刘钊强调,“未来考古应向边远冷僻地区延伸,或许能发现更多秦代西部开拓的遗迹。”
当前,刻石的保护与开发已进入实操阶段。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硬性约束下,当地采取了 “保护优先、适度研究” 的策略:除了国家文物局拨付的抢救性经费,专业机构正制定玻璃罩防护、微环境监测等科学方案,抵御高原强风与温差对刻石的侵蚀;同时计划申报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启动周边区域系统性考古,试图找到秦代地层与遗物,还原采药团队的活动轨迹。
文化价值的活化利用同样提上日程。玛多县文旅部门计划将刻石与周边千年古墓群、岩画串联,结合唐蕃古道、文成公主进藏等历史脉络,构建 “昆仑文化探秘路线”。刘钊建议:“可通过学术研讨会、数字展览等形式,让公众读懂刻石背后秦人的开拓精神,使其成为青海的文化金名片。”

四、结语:一块石头里的文明广度

从东海仙山到雪域高原,尕日塘秦刻石用 37 个秦篆字,重构了我们对秦代疆域认知与文明活力的想象。它不仅印证了秦始皇寻仙活动的全域性,更揭示了秦代中原政权对西部地理的探索与认知,展现了中华文明 “无远弗届” 的开拓基因。
当考古队员在扎陵湖畔为刻石搭建防护围栏时,他们守护的不仅是一块千年岩石,更是一段被遗忘的文明对话史 ——2200 多年前,秦人的足迹踏上高原;今天,这块刻石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诉说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不绝的深层密码。正如刘钊所言:“它不是孤立的遗存,而是秦人走向西部、文明交融共生的活态见证。”

作者:杏悦2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杏悦2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