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空洞症:省饭钱的文艺青年,不买书了
日期:2025-11-14 16:12:36 / 人气:3
"
连文艺青年也不想买书了。2025年,年轻人们买盲盒、看演出,情绪消费热情高涨的背面,是精神消费的退守。
不买书、不观影、不看展。不愿为精神需求付费的青年们,也发现自己开始丧失“文化体力”:难以付出超过短视频时长的注意力,难以在文艺作品中深度思考,更难在思维世界里用脑力跋涉。
精神消费退潮背后,是我们文化体力的系统性流失。当热烈的精神追求在现实中沉寂,买不动书的文艺青年们,正是精神萧条的一种标志。
一、至暗时刻
在书店,27岁仍是文艺青年的林卓拿起一本书,喜爱不已,却忍不住想起一顿外卖的价格。
一套11月出版的对话集228元,某大学教授的讲义79元。自己每天刷廉价商家、琢磨自取减免,高于30元就换店重点。在媒体行业工作的林卓习惯了抠搜过日子,热门新书却价格持续走高。
盘算下来,林卓不由心惊:曾年均购书几十本的自己,在2025年上半年,竟然一本都没买过。
读书始终是林卓的欲望之火。他接受过文科的大学教育,好读村上春树与马尔克斯,每次路过书店都回家似地先进去看看。甚至养成囤书癖。大学一个月生活费两千,隔几天就要去快递站领一箱百元以上的书。
2年前,书曾随他从大学到北漂。出租屋里,书散落在书柜四层,书桌一排,还有零食柜顶、沙发衣服堆下、床头枕旁。
工作后,林卓亲手杀死囤书的自己。自我告诫:纸质书总有廉价平替。先找各大读书软件,后搜资源网站,甚至网购6元一份的影印pdf。就算新书找不到资源,等一年后变旧书,也会有电子版。
他的购书行动总结束于,手机拍张封面记录,留待日后网上寻电子版。每次逛书店,拍出几十张封面,在相册里铺开来,直到清内存删除,再也没被翻看过。
2025年,情绪消费变成热词,精神消费则持续低迷。买盲盒、吃美食、听演唱会,能收获即刻的情绪满足。相较之下,买书、观影、看展等精神消费,性价比过低。不保证兴奋与满足等情绪,甚至不保证有精神上的收获感,却要求较高的时间精力成本。
大量像林卓这样的文艺青年,曾是精神消费的刚需用户。他们隐身于各行各业,爱好阅读,也离不开超越日常的精神生活。看展、囤书、观影、签售……总是冲在一线的他们,乐意为精神消费一掷千金、久久为功。
如今,最舍得精神消费的文青也不买书了。除了全网搜盗版、霸占公司的公共图书之外,有人尝试偷书。2025年4月,苏州市一爱看小说的男子,因为自己“看完一遍就不看了”,图省钱,从书店偷走了11本价值718元的书籍。
孔乙己曾言:“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该男子也认为,“我想偷书一般不会有人抓。”
连书都不买的文艺青年,是当下精神消费全面萎缩的缩影。
图丨林卓随手拍的封面,再也没用过
文学系毕业2年、在北京从事广告行业的陈声记得,最近3个月以来只买了一本李翊云的新译小说《鹅之书》。
10月新书到家以来,陈声每天都在渴望阅读。他把新书放在书包里,从家背去公司,又从公司背到家里,打定决心要抽出时间。
甚至下班后刷视频的时时刻刻,陈声都想去读书。但是视频永远刷不完,看完你的看你的,总有其他平台的更新尚未顾及。刷到头昏眼花,又觉读书状态不佳。
晚上,陈声决定早点睡觉,如此第二天早起更有精神,重新做一个爱读书的好人。人挪到床上,刷刷短视频,又是晚睡的一天。
每早上班前,他考虑今天还要不要带这本书,答案都是肯定。每天下班前,他把电脑收进包里,都会重新发现这本没开封的小说。
他太想读书了,以至于生活变成西西弗斯的山坡,永远背负着一本书的重量。36元,换来一本没精力读的书,一个让他瞧不起自己的负担。
现在陈声想,至少要在半个月后的生日前,把那本新书的塑封拆开,“不然我就太不是人了。”
买书、保持热爱,都算精神消费中的低成本。买书之外,其他精神消费更加低迷。
毕业后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梁烨,自诩资深的电影爱好者,也已5个月没进影院。
他再也无力挑战深奥的艺术片。一个周末,梁烨留出一整天,到电影资料馆看苏联电影《乡愁》。配乐安静,剧情几近于无。
梁烨很快感到睡意袭来。在诗意的影像前,他奋力清醒、拒绝入睡。电影结束,他连忙出去洗了把脸,准备看第二场匈牙利电影《鲸鱼马戏团》。
两部东欧哲学文艺片,连看5小时。第二场电影一开始,梁烨就昏睡过去。断断续续被吵醒,他便像困极的士兵,拼命抬起脖子辨识剧情,发现看不明白,紧接着又睡去。直到被高潮的大场面吵醒,他才没错过电影海报上的鲸鱼眼睛,像是打卡一样看完结尾。
他舍不得投入如此多的时间成本。上班五天,无时无刻不渴望着周末。周末两天,去看两场电影,意味着花一整天做一件事,却只能留下几个瞬间。
热烈的精神追求,不知不觉间沉寂。梁烨曾经每天看一部电影,积累观影量。如今,他不光不买电影票了,还几个月没有认真留出时间观影。惯性之下,他发现看电影的心理成本越来越高:两个小时令人生畏,观影动力缺失,看电影成了件麻烦事。
日常的精神体验也显著下沉。每天把外卖放在脚边之后,梁烨总要花五分钟找下饭剧,心情像乱爬的蚂蚁。他敬畏真正的好剧,不甘心用其下饭,也不屑去看烂剧。
最后,短视频解说电影让他沉浸其中。
二、废铁时代
无论价格高低,精神消费对个人的要求都极高:长时间的注意力、开放平和的心态,以及寻求精神突破的勇气。这些精神成本,被概括为“文化体力”。精神消费衰退,背后是个体“文化体力”的系统性流失。
林卓算下来,如果19点准时下班,24点睡觉,5个小时自由支配,总能抽出1小时看书。但阅读有前提条件:首先,在一天工作后保持头脑清醒,注意力保持在文字上不走散;其次,隔绝短视频、游戏的诱惑,及时关闭电子产品。
每天到家之后,林卓总觉头脑昏沉。偶尔项目需要,还要回复公司群里的消息。最晚到夜里1点40分,他还在和客户、领导对接工作。
让他痛苦的恰恰是开始阅读后的艰难。偶尔立志读书,他却读得很慢。心思飘远,需要回头重读上一段。读完几页了,对后文发展还是关心不起来。有一次读了几十分钟后,他把看不进的书一掷,忍不住骂了句脏话,怒刷起短视频。
林卓自觉文化体力大不如前。“如果是好的状态,我读一些书应该是兴奋的、好奇的,被书强烈打动。”总是在不好的状态,不如干脆刷视频打游戏,读书是暴殄天物。
生活依赖于节省体力,精神消费是最先削减的支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朱丽丽在媒体采访中介绍她的观察:“我们寻觅文化的主动性在下降,同时接受网络快餐的被动性在上升,都说明人们的‘文化体力’在减少。”
同样读书失败的陈声发现,文化体力下降之后,屏蔽信息流更加困难。
陈声自觉如瘾君子。打开手机、点进红色粉色黑色软件,马上就能被短视频的“黄金5秒”吸引,沉浸其中。上厕所刷短视频,洗手擦手的时间,最后一个短视频会循环播放好几遍。洗澡与睡前,又想放着视频,填充未来十几分钟的精神空档。睡醒后,第一时间又是摸手机刷视频才能习惯。
随着精神消费减少,陈声染上了情绪性进食。无论是工作困难、和人有争执,去吃一顿火锅或者寿司,至少这段时间彻底属于自己,也彻底愉悦。
最近半年,陈声为自我满足,花钱最多的竟然是吃。哪怕夜宵外卖,每次几十块钱,远超书上的开销。暴饮暴食,吃出了慢性胃炎,进食后难以消化。
11月初,陈声决定自己去雍和宫。25元门票,祈祷工作项目顺利,算得上近期唯一一次精神消费。没去书店、咖啡店,步行快5公里,去吃一碗老北京打卤面,一边吃一边看喜剧综艺。这是平静的一天,是一种工作间隙的周末休息。从精神的角度考虑,没有获得也没有失去。
除了食欲满足,他难再期待精神上更多的收获了。好不容易有一个不焦虑、不期待多巴胺的下午,却又实在沉闷。
图丨银杏叶和香火气,给陈声的情绪价值拉满
对比之下,陈声发现,精神也能患胃病。这是一种相反的不适:你对精神消费还有饥饿感,相信自己可以投入时间去阅读、观影、看展,大概率会感到充实,驱散焦虑。但是你不会开始。你的头脑有种消化不良后的饱腹感,是刷短视频刷出的疲惫,所以吃不下更好的东西。你的精神向往舌尖的刺激,拒绝清淡。
在精神萎靡的浪潮中,出版行业日薄西山。据2025年前三季度纸质图书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图书市场码洋为786.09亿元,与2024年同比下降10.40%。行业严冬之中,某出版社总经理直言,当下是其近40年职业生涯中最难熬的时刻。买书人少了,写书、做书、卖书的人也在变少。
学生时候,陈声偶然刷到一个青年作家说,来北京工作之后,没时间创作,就在通勤地铁上写一个个片段,罗织成一篇作品。那时候,他幻想自己的北漂生活同样英勇,用热爱战胜一个个平庸时刻。
现在他想,那种想象是学生习气,妄图一卷再卷,无视休息的客观需要。
真正工作、通勤之后,陈声才知道拥挤中保持站立有多疲惫。他宁愿眼睛盯着地铁车窗外什么都无的隧道,被幽灵一样飘过的广告夺去注意力,不自觉辨识其中文字。宁愿听着歌单里循环的音乐。都不愿打开一本书。甚至不愿打开读书软件或微信公众号,去找一篇文章,读一读它的开头。
有一次,陈声发着呆,偷窥着旁边光头大叔手机里的消消乐,也熬过了几站的时间。
三、地标倒塌
多年以后,陈声会想起和文学院的朋友结伴去先锋书店参加诗人见面会的下午。
2017年,在南京上学,通行单程两小时,从城市东郊来到鼓楼闹市,穿过神情寡淡的行人与南京方言,才望见坡路下如今已摘掉的“先锋书店”招牌,来到一个满是书籍与作家肖像的世界。
诗人对谈之后,陈声排队签售,提前从手中诗集摘出一句,“下雨天我们坐在这里……”请诗人写上。
回忆中,那种向往智识的生活,充满“跋涉”的动作:走很远的距离去书店,读很多页才找到一段惊心动魄的话,铺垫好几章才迎来小说高潮。要前往一个精神地标,都需要经历一段距离。
陈声来北京后,还未及去,就听说一座座地标般的书店纷纷倒闭了。
陈声认可读书博主樊登的一个观点:买书不读也是一件好事儿。知识的价值远不止几十块钱,买一本书是买读到这些知识的概率。陈声觉得书店也是这样。人们惋惜不赚钱的书店倒闭,因为书店立在哪里,哪里的人们就多了一些亲近书本的概率。
书店变成告别时才会引起关注的地方,就像人自觉空虚无聊、面目可憎,才会意识到精神消费已经缺失很久了。
沉沦已久的陈声记得,有段时期曾明确意识到,自己还有割舍不掉的精神消费需求。
2024年冬天,跳槽的陈声来到北京,度过工作最难熬的一段时间。身为行业新人,领导手把手教他,他却不能准确理解。工位里独自煎熬,他不好意思和同事讲话,最常一个人面对屏幕琢磨工作流程、行业规范。上班如同上刑,下班也只能把憋屈的感受带回家。
有一天,在上班的公交车上,他重头读起《红楼梦》。他过去很少读中国古典小说,也畏惧大部头,所以始终没碰这本语文课荐读书目。所幸他读进去了。冬天阳光晒进车厢的时候,他努力辨认平板上的文字。有几次读到精彩处,在工位上也忍不住偷读两章。
阅读变成他的救命稻草。一本抓人的大部头让他从现实困境中转移注意力。《红楼梦》也提供了超越他个人渺小自我的更大悲悯。“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一个月上瘾地读,读到最后,困顿的感受变得轻盈了。在世事如梦的宇宙真相里,再被困于领导的一个眼神、一句褒贬当中,显得荒唐可笑。
再也不看电影的梁烨,也曾把电影和自己的生命联系在一起。
如果说人只活在几个瞬间,梁烨去电影院的时候才找到了那几个瞬间:
2024年夏天晚上下班,吃完饭、歇一下,夜里22点去电影院。阿彼察邦导演的《记忆》,大量白噪音,不成情节、只有饱满情绪的连续画面,以助眠著称。但梁烨看得兴致勃勃。出电影院已过0点,马路上安静了,城市细密的白噪音头一次被他如此留意。
2023年秋天,和很久没见的初中同学看《晒后假日》。缩在巨大影厅的最后一排角落,想起爸爸的梁烨,小声哭了好久。影厅里,几百人离场,变得寂静空旷。同学向其他人为他要来纸巾,小声说她也想起了她的爸爸。
精神消费是一种不易察觉的刚需。梁烨回看人生,发现真正在岁月中持续抚慰自己的、甚至用以佐证自己是谁的记忆,始终是那些精神性的痕迹。
他还期待着救赎,摆脱当下的平庸和沉沦,重新开始观影。“可能需要一个长假,整天无所事事,我绝对想再找一部电影看。”他想去老家半小时车程的荒凉电影院,想重看杨德昌或是枝裕和的电影。
再不买书的林卓,也在努力复健读书这项生活基本技能。
每月初,林卓会在读书软件上创建一个本月书单。塞进去几十本,从文学到历史,从政治到哲学,计划无聊时进去翻一翻,总能用求知渴望战胜短视频。他是时常点进书单,甚至能鼓起勇气点进某一本,但总是看了序言的开头几句话,就退出去了。
习惯了注意力被立即抓住的感觉,林卓反思,“写书的总要絮叨几句,开头的节奏太慢了,我看不进去。”
再翻开一本书,他先逐字默念书的前几页。很慢,但逐渐能领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接着,像是身后扶住自行车的人放手,阅读不知不觉自动进行。
一次,林卓刷到一个社媒平台内容封面上的一句话:“必须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被这句话感动,还反复琢磨。后来知道,这是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的原话,还有后半句,“……因为向着高处挣扎本身,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灵。”
林卓羞耻不已:“我竟然是随机刷到的,都不算是吃别人嚼过的,而是闻别人嘴里的味道。”装出一种精神生活很容易,但背后缺少了自我建构的、连续的精神体验。
受那句话的启发,如今的周末,林卓至少会抽一天下午,去咖啡馆读书。周拱一卒,哪怕读半小时就刷一会儿手机,也不能不读,“必须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有次,他在读书软件点开历史小说《狼厅》,心想这本书“获国际文学奖”“影视改编”“宫廷权斗”,没道理读不进去。吃力地读到咖啡馆外天黑,饥饿、注意力涣散,只读了第一部分,不到十万字。周末的一个下午结束了,书里的某些片段曾令他惊叹,但总体而言,他不快乐。
这个下午让林卓道心破碎。他懊悔地想起社媒上刷到的一句话,“没有目的的阅读是负债。”可以安慰自己,投入4个小时哪怕记住一句话,都算有收获;但又不能平静,为什么不只用那5分钟读这句话,阅读的投入真的比得上收获吗?
林卓还是想不明白阅读这件事。人们向林卓承诺过“书中自有颜如玉”。博尔赫斯说,“天堂是图书馆的样子。”庄子则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80年代,爱诗的群众差点把北岛顾城踩踏至死。今年,网友扒出不少作家抄袭,文学圈越来越小众。时代变动太快。面对书籍中一定存在的人类文明瑰宝,27岁的林卓还有许多时光用以谋划,究竟该怎样获取它们。
(应受访者要求,人物信息有适度模糊)
"
连文艺青年也不想买书了。2025年,年轻人们买盲盒、看演出,情绪消费热情高涨的背面,是精神消费的退守。
不买书、不观影、不看展。不愿为精神需求付费的青年们,也发现自己开始丧失“文化体力”:难以付出超过短视频时长的注意力,难以在文艺作品中深度思考,更难在思维世界里用脑力跋涉。
精神消费退潮背后,是我们文化体力的系统性流失。当热烈的精神追求在现实中沉寂,买不动书的文艺青年们,正是精神萧条的一种标志。
一、至暗时刻

在书店,27岁仍是文艺青年的林卓拿起一本书,喜爱不已,却忍不住想起一顿外卖的价格。
一套11月出版的对话集228元,某大学教授的讲义79元。自己每天刷廉价商家、琢磨自取减免,高于30元就换店重点。在媒体行业工作的林卓习惯了抠搜过日子,热门新书却价格持续走高。
盘算下来,林卓不由心惊:曾年均购书几十本的自己,在2025年上半年,竟然一本都没买过。
读书始终是林卓的欲望之火。他接受过文科的大学教育,好读村上春树与马尔克斯,每次路过书店都回家似地先进去看看。甚至养成囤书癖。大学一个月生活费两千,隔几天就要去快递站领一箱百元以上的书。
2年前,书曾随他从大学到北漂。出租屋里,书散落在书柜四层,书桌一排,还有零食柜顶、沙发衣服堆下、床头枕旁。
工作后,林卓亲手杀死囤书的自己。自我告诫:纸质书总有廉价平替。先找各大读书软件,后搜资源网站,甚至网购6元一份的影印pdf。就算新书找不到资源,等一年后变旧书,也会有电子版。
他的购书行动总结束于,手机拍张封面记录,留待日后网上寻电子版。每次逛书店,拍出几十张封面,在相册里铺开来,直到清内存删除,再也没被翻看过。
2025年,情绪消费变成热词,精神消费则持续低迷。买盲盒、吃美食、听演唱会,能收获即刻的情绪满足。相较之下,买书、观影、看展等精神消费,性价比过低。不保证兴奋与满足等情绪,甚至不保证有精神上的收获感,却要求较高的时间精力成本。
大量像林卓这样的文艺青年,曾是精神消费的刚需用户。他们隐身于各行各业,爱好阅读,也离不开超越日常的精神生活。看展、囤书、观影、签售……总是冲在一线的他们,乐意为精神消费一掷千金、久久为功。
如今,最舍得精神消费的文青也不买书了。除了全网搜盗版、霸占公司的公共图书之外,有人尝试偷书。2025年4月,苏州市一爱看小说的男子,因为自己“看完一遍就不看了”,图省钱,从书店偷走了11本价值718元的书籍。
孔乙己曾言:“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该男子也认为,“我想偷书一般不会有人抓。”
连书都不买的文艺青年,是当下精神消费全面萎缩的缩影。
图丨林卓随手拍的封面,再也没用过
文学系毕业2年、在北京从事广告行业的陈声记得,最近3个月以来只买了一本李翊云的新译小说《鹅之书》。
10月新书到家以来,陈声每天都在渴望阅读。他把新书放在书包里,从家背去公司,又从公司背到家里,打定决心要抽出时间。
甚至下班后刷视频的时时刻刻,陈声都想去读书。但是视频永远刷不完,看完你的看你的,总有其他平台的更新尚未顾及。刷到头昏眼花,又觉读书状态不佳。
晚上,陈声决定早点睡觉,如此第二天早起更有精神,重新做一个爱读书的好人。人挪到床上,刷刷短视频,又是晚睡的一天。
每早上班前,他考虑今天还要不要带这本书,答案都是肯定。每天下班前,他把电脑收进包里,都会重新发现这本没开封的小说。
他太想读书了,以至于生活变成西西弗斯的山坡,永远背负着一本书的重量。36元,换来一本没精力读的书,一个让他瞧不起自己的负担。
现在陈声想,至少要在半个月后的生日前,把那本新书的塑封拆开,“不然我就太不是人了。”
买书、保持热爱,都算精神消费中的低成本。买书之外,其他精神消费更加低迷。
毕业后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梁烨,自诩资深的电影爱好者,也已5个月没进影院。
他再也无力挑战深奥的艺术片。一个周末,梁烨留出一整天,到电影资料馆看苏联电影《乡愁》。配乐安静,剧情几近于无。
梁烨很快感到睡意袭来。在诗意的影像前,他奋力清醒、拒绝入睡。电影结束,他连忙出去洗了把脸,准备看第二场匈牙利电影《鲸鱼马戏团》。
两部东欧哲学文艺片,连看5小时。第二场电影一开始,梁烨就昏睡过去。断断续续被吵醒,他便像困极的士兵,拼命抬起脖子辨识剧情,发现看不明白,紧接着又睡去。直到被高潮的大场面吵醒,他才没错过电影海报上的鲸鱼眼睛,像是打卡一样看完结尾。
他舍不得投入如此多的时间成本。上班五天,无时无刻不渴望着周末。周末两天,去看两场电影,意味着花一整天做一件事,却只能留下几个瞬间。
热烈的精神追求,不知不觉间沉寂。梁烨曾经每天看一部电影,积累观影量。如今,他不光不买电影票了,还几个月没有认真留出时间观影。惯性之下,他发现看电影的心理成本越来越高:两个小时令人生畏,观影动力缺失,看电影成了件麻烦事。
日常的精神体验也显著下沉。每天把外卖放在脚边之后,梁烨总要花五分钟找下饭剧,心情像乱爬的蚂蚁。他敬畏真正的好剧,不甘心用其下饭,也不屑去看烂剧。
最后,短视频解说电影让他沉浸其中。
二、废铁时代
无论价格高低,精神消费对个人的要求都极高:长时间的注意力、开放平和的心态,以及寻求精神突破的勇气。这些精神成本,被概括为“文化体力”。精神消费衰退,背后是个体“文化体力”的系统性流失。
林卓算下来,如果19点准时下班,24点睡觉,5个小时自由支配,总能抽出1小时看书。但阅读有前提条件:首先,在一天工作后保持头脑清醒,注意力保持在文字上不走散;其次,隔绝短视频、游戏的诱惑,及时关闭电子产品。
每天到家之后,林卓总觉头脑昏沉。偶尔项目需要,还要回复公司群里的消息。最晚到夜里1点40分,他还在和客户、领导对接工作。
让他痛苦的恰恰是开始阅读后的艰难。偶尔立志读书,他却读得很慢。心思飘远,需要回头重读上一段。读完几页了,对后文发展还是关心不起来。有一次读了几十分钟后,他把看不进的书一掷,忍不住骂了句脏话,怒刷起短视频。
林卓自觉文化体力大不如前。“如果是好的状态,我读一些书应该是兴奋的、好奇的,被书强烈打动。”总是在不好的状态,不如干脆刷视频打游戏,读书是暴殄天物。
生活依赖于节省体力,精神消费是最先削减的支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朱丽丽在媒体采访中介绍她的观察:“我们寻觅文化的主动性在下降,同时接受网络快餐的被动性在上升,都说明人们的‘文化体力’在减少。”
同样读书失败的陈声发现,文化体力下降之后,屏蔽信息流更加困难。
陈声自觉如瘾君子。打开手机、点进红色粉色黑色软件,马上就能被短视频的“黄金5秒”吸引,沉浸其中。上厕所刷短视频,洗手擦手的时间,最后一个短视频会循环播放好几遍。洗澡与睡前,又想放着视频,填充未来十几分钟的精神空档。睡醒后,第一时间又是摸手机刷视频才能习惯。
随着精神消费减少,陈声染上了情绪性进食。无论是工作困难、和人有争执,去吃一顿火锅或者寿司,至少这段时间彻底属于自己,也彻底愉悦。
最近半年,陈声为自我满足,花钱最多的竟然是吃。哪怕夜宵外卖,每次几十块钱,远超书上的开销。暴饮暴食,吃出了慢性胃炎,进食后难以消化。
11月初,陈声决定自己去雍和宫。25元门票,祈祷工作项目顺利,算得上近期唯一一次精神消费。没去书店、咖啡店,步行快5公里,去吃一碗老北京打卤面,一边吃一边看喜剧综艺。这是平静的一天,是一种工作间隙的周末休息。从精神的角度考虑,没有获得也没有失去。
除了食欲满足,他难再期待精神上更多的收获了。好不容易有一个不焦虑、不期待多巴胺的下午,却又实在沉闷。
图丨银杏叶和香火气,给陈声的情绪价值拉满
对比之下,陈声发现,精神也能患胃病。这是一种相反的不适:你对精神消费还有饥饿感,相信自己可以投入时间去阅读、观影、看展,大概率会感到充实,驱散焦虑。但是你不会开始。你的头脑有种消化不良后的饱腹感,是刷短视频刷出的疲惫,所以吃不下更好的东西。你的精神向往舌尖的刺激,拒绝清淡。
在精神萎靡的浪潮中,出版行业日薄西山。据2025年前三季度纸质图书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图书市场码洋为786.09亿元,与2024年同比下降10.40%。行业严冬之中,某出版社总经理直言,当下是其近40年职业生涯中最难熬的时刻。买书人少了,写书、做书、卖书的人也在变少。
学生时候,陈声偶然刷到一个青年作家说,来北京工作之后,没时间创作,就在通勤地铁上写一个个片段,罗织成一篇作品。那时候,他幻想自己的北漂生活同样英勇,用热爱战胜一个个平庸时刻。
现在他想,那种想象是学生习气,妄图一卷再卷,无视休息的客观需要。
真正工作、通勤之后,陈声才知道拥挤中保持站立有多疲惫。他宁愿眼睛盯着地铁车窗外什么都无的隧道,被幽灵一样飘过的广告夺去注意力,不自觉辨识其中文字。宁愿听着歌单里循环的音乐。都不愿打开一本书。甚至不愿打开读书软件或微信公众号,去找一篇文章,读一读它的开头。
有一次,陈声发着呆,偷窥着旁边光头大叔手机里的消消乐,也熬过了几站的时间。
三、地标倒塌
多年以后,陈声会想起和文学院的朋友结伴去先锋书店参加诗人见面会的下午。
2017年,在南京上学,通行单程两小时,从城市东郊来到鼓楼闹市,穿过神情寡淡的行人与南京方言,才望见坡路下如今已摘掉的“先锋书店”招牌,来到一个满是书籍与作家肖像的世界。
诗人对谈之后,陈声排队签售,提前从手中诗集摘出一句,“下雨天我们坐在这里……”请诗人写上。
回忆中,那种向往智识的生活,充满“跋涉”的动作:走很远的距离去书店,读很多页才找到一段惊心动魄的话,铺垫好几章才迎来小说高潮。要前往一个精神地标,都需要经历一段距离。
陈声来北京后,还未及去,就听说一座座地标般的书店纷纷倒闭了。
陈声认可读书博主樊登的一个观点:买书不读也是一件好事儿。知识的价值远不止几十块钱,买一本书是买读到这些知识的概率。陈声觉得书店也是这样。人们惋惜不赚钱的书店倒闭,因为书店立在哪里,哪里的人们就多了一些亲近书本的概率。
书店变成告别时才会引起关注的地方,就像人自觉空虚无聊、面目可憎,才会意识到精神消费已经缺失很久了。
沉沦已久的陈声记得,有段时期曾明确意识到,自己还有割舍不掉的精神消费需求。
2024年冬天,跳槽的陈声来到北京,度过工作最难熬的一段时间。身为行业新人,领导手把手教他,他却不能准确理解。工位里独自煎熬,他不好意思和同事讲话,最常一个人面对屏幕琢磨工作流程、行业规范。上班如同上刑,下班也只能把憋屈的感受带回家。
有一天,在上班的公交车上,他重头读起《红楼梦》。他过去很少读中国古典小说,也畏惧大部头,所以始终没碰这本语文课荐读书目。所幸他读进去了。冬天阳光晒进车厢的时候,他努力辨认平板上的文字。有几次读到精彩处,在工位上也忍不住偷读两章。
阅读变成他的救命稻草。一本抓人的大部头让他从现实困境中转移注意力。《红楼梦》也提供了超越他个人渺小自我的更大悲悯。“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一个月上瘾地读,读到最后,困顿的感受变得轻盈了。在世事如梦的宇宙真相里,再被困于领导的一个眼神、一句褒贬当中,显得荒唐可笑。
再也不看电影的梁烨,也曾把电影和自己的生命联系在一起。
如果说人只活在几个瞬间,梁烨去电影院的时候才找到了那几个瞬间:
2024年夏天晚上下班,吃完饭、歇一下,夜里22点去电影院。阿彼察邦导演的《记忆》,大量白噪音,不成情节、只有饱满情绪的连续画面,以助眠著称。但梁烨看得兴致勃勃。出电影院已过0点,马路上安静了,城市细密的白噪音头一次被他如此留意。
2023年秋天,和很久没见的初中同学看《晒后假日》。缩在巨大影厅的最后一排角落,想起爸爸的梁烨,小声哭了好久。影厅里,几百人离场,变得寂静空旷。同学向其他人为他要来纸巾,小声说她也想起了她的爸爸。
精神消费是一种不易察觉的刚需。梁烨回看人生,发现真正在岁月中持续抚慰自己的、甚至用以佐证自己是谁的记忆,始终是那些精神性的痕迹。
他还期待着救赎,摆脱当下的平庸和沉沦,重新开始观影。“可能需要一个长假,整天无所事事,我绝对想再找一部电影看。”他想去老家半小时车程的荒凉电影院,想重看杨德昌或是枝裕和的电影。
再不买书的林卓,也在努力复健读书这项生活基本技能。
每月初,林卓会在读书软件上创建一个本月书单。塞进去几十本,从文学到历史,从政治到哲学,计划无聊时进去翻一翻,总能用求知渴望战胜短视频。他是时常点进书单,甚至能鼓起勇气点进某一本,但总是看了序言的开头几句话,就退出去了。
习惯了注意力被立即抓住的感觉,林卓反思,“写书的总要絮叨几句,开头的节奏太慢了,我看不进去。”
再翻开一本书,他先逐字默念书的前几页。很慢,但逐渐能领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接着,像是身后扶住自行车的人放手,阅读不知不觉自动进行。
一次,林卓刷到一个社媒平台内容封面上的一句话:“必须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被这句话感动,还反复琢磨。后来知道,这是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的原话,还有后半句,“……因为向着高处挣扎本身,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灵。”
林卓羞耻不已:“我竟然是随机刷到的,都不算是吃别人嚼过的,而是闻别人嘴里的味道。”装出一种精神生活很容易,但背后缺少了自我建构的、连续的精神体验。
受那句话的启发,如今的周末,林卓至少会抽一天下午,去咖啡馆读书。周拱一卒,哪怕读半小时就刷一会儿手机,也不能不读,“必须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有次,他在读书软件点开历史小说《狼厅》,心想这本书“获国际文学奖”“影视改编”“宫廷权斗”,没道理读不进去。吃力地读到咖啡馆外天黑,饥饿、注意力涣散,只读了第一部分,不到十万字。周末的一个下午结束了,书里的某些片段曾令他惊叹,但总体而言,他不快乐。
这个下午让林卓道心破碎。他懊悔地想起社媒上刷到的一句话,“没有目的的阅读是负债。”可以安慰自己,投入4个小时哪怕记住一句话,都算有收获;但又不能平静,为什么不只用那5分钟读这句话,阅读的投入真的比得上收获吗?
林卓还是想不明白阅读这件事。人们向林卓承诺过“书中自有颜如玉”。博尔赫斯说,“天堂是图书馆的样子。”庄子则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80年代,爱诗的群众差点把北岛顾城踩踏至死。今年,网友扒出不少作家抄袭,文学圈越来越小众。时代变动太快。面对书籍中一定存在的人类文明瑰宝,27岁的林卓还有许多时光用以谋划,究竟该怎样获取它们。
(应受访者要求,人物信息有适度模糊)
"
作者:杏悦2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外卖大战后,茶饮商家“大逃杀”11-14
- 阿里将向AI C端市场投入一枚重...11-14
- 特朗普纪录片风波:BBC总裁辞...11-14
- 限制汽车“5秒破百”:安全与性能...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