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灯塔的暗面:非自由主义如何塑造美国 250 年?

日期:2025-07-12 17:52:21 / 人气:13


自由女神像高擎的火炬照亮了美国 “自由灯塔” 的自我叙事,宪法开篇的 “我们人民” 似乎也印证着自由主义的根基。然而,国会山暴乱的硝烟、政治极化的裂痕、“大替代” 阴谋论的泛滥,无不揭示着这个国家历史深处被刻意遮蔽的另一面。普利策历史奖得主史蒂文・哈恩在《自由之困》中颠覆性地指出:非自由主义(illiberalism)才是贯穿美国 250 年历史的深层基因。要理解今日美国的困境,必须直面这段被主流叙事忽略的 “非自由” 传统。
一、被重构的 “自由神话”:非自由主义的历史根基
长久以来,美国历史的书写被 “自由传统” 所主导,这种叙事直到冷战时期才被刻意强化。在公众认知中,自由主义被视为美国社会、政治与文化的核心,从 18 世纪的革命原则到现代的生活方式,构成了这个国家独一无二的历史脉络。然而,“非自由” 与 “非自由主义” 这两个术语直至近年才进入公众视野,且多被视为对 “自由民主规范” 的新兴挑战。这种认知偏差掩盖了一个更本质的事实:非自由主义并非 “背离传统”,而是美国历史与生俱来的组成部分。
非自由主义的核心特征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清晰可辨:对社区意志的绝对服从、对外来者的天然怀疑与驱逐倾向、权利认定的地域性与局限性、对文化同质性的执着追求、对权威的选择性服从以及对等级制度的拥护。这些特征并非现代产物,而是从北美殖民时期就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的政治基因。与自由主义强调的 “自主个体”“平等权利”“有限政府” 不同,非自由主义更倾向于以民族、宗教、种族为边界构建归属,推崇等级秩序与精英统治,将暴力视为巩固权力的合法手段,并对异议者报以镇压。
在殖民时期,北美定居者的殖民蓝图完全建立在非自由主义的逻辑之上。殖民者通过种族隔离、奴隶制与土地掠夺构建社会形态,权利仅赋予特定群体,而原住民与非洲裔则被排除在 “人类” 范畴之外。这种以剥削和排他为核心的殖民实践,并非自由主义的 “例外”,而是美国社会的原始模板。正如哈恩所质疑的:自由主义或自由资本主义在早期北美根本未曾真正存在,所谓的 “自由传统” 不过是后人对历史的选择性重构。
二、建国历程中的非自由主义暗流
美国革命与宪法制定常被视为自由主义胜利的里程碑,但非自由主义思潮在其中的影响同样深刻。反联邦主义者对中央政府的警惕,本质上源于对 “文化同质性社群” 的维护;宪法中对奴隶制的妥协(五分之三条款)与选举权的限制,暴露了建国者对 “普遍权利” 的抵触。这些非自由主义倾向并非偶然,而是殖民者态度的延续 —— 他们渴望摆脱英国王权,却无意构建一个包容所有群体的平等社会。
18 世纪的美国社会,权利承载与政治参与严格以种族、性别与财产为界。女性、非洲裔奴隶与无地者被完全排除在政治共同体之外,甚至白人男性之间也存在明确的等级差异。这种排他性的民主实践,正如年轻的林肯所忧虑的,本质上是 “非自由和排他的民主”。杰克逊民主时代虽扩大了白人男性选举权,却伴随着对原住民的大规模驱逐、对废奴主义者的迫害以及对天主教徒的歧视,将 “文化同质性” 的非自由主义诉求推向顶峰。
内战与废奴运动常被视为自由主义的胜利,但第十三修正案中的 “例外条款”(允许因犯罪而强制劳动)为非自由实践留下了制度缺口。重建时期结束后,Jim Crow 法的兴起、三 K 党的暴力以及系统性的种族隔离,都是非自由主义对自由主义成果的反噬。这些历史事实揭示:美国的建国与发展并非自由主义的线性进步,而是自由主义与非自由主义持续角力、相互纠缠的过程,且非自由主义往往占据上风。
三、非自由主义的现代化转型(20 世纪 - 21 世纪)
进入 20 世纪,非自由主义以新的形式适应着社会变迁。进步主义时代的社会工程表面上追求公共福祉,实则蕴含着精英主义的非自由内核 —— 通过种族隔离、强制绝育等政策维护 “文化纯净”,这种思路甚至为后来欧洲法西斯主义提供了灵感。20 世纪 20 年代,排外民族主义、基督教基要主义与反激进主义的结合,催生了带有法西斯倾向的基层动员,这些思潮并未随时间消散,而是潜伏在主流政治之下。
20 世纪 60 年代民权运动的推进触发了非自由主义的强烈反弹。乔治・华莱士的总统竞选将种族怨恨与反政府情绪转化为政治力量,预示着保守派开始放弃对自由主义的妥协。随着新自由主义在全球崛起,非自由政治以更隐蔽的方式渗透:毒品战争中的种族歧视政策、对福利群体的污名化、高科技领域的剥削性实践,都在 “法治” 与 “效率” 的名义下实施。这些政策看似符合自由主义的市场逻辑,实则通过制度性歧视巩固着等级秩序。
21 世纪以来,非自由主义逐渐走向主流。人口结构变化引发的 “大替代” 恐慌、经济去工业化带来的阶层焦虑,推动白人民族主义与准军事化右翼势力崛起。共和党将这些激进右翼力量纳入制度轨道,使其成为影响政策的核心力量。国会山暴乱正是这种非自由主义冲动的爆发 —— 参与者以 “保卫传统美国” 为名,试图以暴力颠覆选举结果,暴露了美国民主制度的非自由底色。
四、自由主义与非自由主义的共生与冲突
美国历史并非自由主义单向胜利的历程,而是自由主义与非自由主义长期纠缠的过程。自由主义的理念(如普遍权利、民主参与)常被非自由主义实践所扭曲:建国者倡导 “人人生而平等”,却保留奴隶制;进步主义者追求 “社会正义”,却推行种族隔离;新自由主义者标榜 “自由市场”,却容忍系统性歧视。这些矛盾并非 “背离传统”,而是两种思潮共生的必然结果。
非自由主义在美国的持久影响力,源于其对人性弱点与社会现实的精准利用。它以 “社区归属”“文化传统”“安全需求” 为诱饵,将排他性包装为 “保护”,将等级制度伪装成 “秩序”。这种叙事对面临不确定性的群体极具吸引力 —— 当经济下行、文化多元冲击传统价值观时,非自由主义提供了简单直接的答案:排斥 “外来者”,回归 “纯粹社群”。
值得警惕的是,自由主义者在维护秩序时也常陷入非自由的陷阱。从冷战时期的麦卡锡主义到当代对 “政治正确” 的极端执行,自由主义者有时会以 “捍卫自由” 为名压制异议,这种矛盾暴露了自由主义的脆弱性 —— 它缺乏应对非自由主义挑战的内在机制,只能在妥协与对抗之间摇摆。
五、结语:非自由主义作为美国的深层基因
哈恩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美国并非 “自由灯塔”,而是自由主义与非自由主义永恒角力的战场。非自由主义并非历史的 “暗线”,而是塑造美国社会的主流力量之一。它从殖民时期的种族隔离,到建国后的权利限制,再到当代的白人民族主义,以不同形式贯穿美国 250 年历史,构成了这个国家的深层基因。
理解美国的非自由主义传统,并非否定其自由主义成就 —— 反对奴隶制的斗争、民权运动的推进、性别平等的争取,都是人类追求自由的重要实践。但这些成就始终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上,不断受到非自由主义的侵蚀。今天的美国,正经历着又一次非自由主义浪潮,其结果将决定这个国家未来的走向。
自由女神像的火炬或许仍在燃烧,但它照亮的不仅是自由的希望,还有非自由主义的阴影。只有正视这段被遮蔽的历史,才能理解美国为何在标榜自由的同时,又不断制造压迫;在宣扬民主的同时,又容忍极端主义。美国的故事,终究是一部自由与非自由纠缠的史诗,而这段史诗的结局,尚未写就。

作者:杏悦2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杏悦2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