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开始流行 “摆摊式旅行”:在流动中寻找生活的支点

日期:2025-09-08 21:39:35 / 人气:10


2025 年的市集上,一群特殊的摊主正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 他们支起小摊,不为扎根一地,只为赚够路费奔赴下一站。从大理街头的猜拳卖花摊,到海南公路边的手工手摇铃摊位,再到洪崖洞前的原创饰品铺,“摆摊式旅行” 正悄然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生活方式。他们以摊为桥,在行走与经营的平衡中,打破 “拼命攒钱旅游” 与 “为生存放弃远方” 的二元对立,为青春写下别样注脚。

出走与再造:从 “起号失败” 到 “以摊养游” 的破局

“摆摊式旅行” 的起点,往往是一次对既定生活的 “叛逃”。从事产品设计的李子和男友曾满怀期待地辞职做自媒体,希望靠流量收入支撑旅行梦,却最终以 “起号失败” 告终。困于海南时,一场 “旅行商人公路大会” 给了他们新的启发 —— 在当地黄花夹竹桃树的种子中,他们找到了破局的钥匙。这种全株有毒却适合制作手摇铃的种子,经剥壳、掏空、泡双氧水等工序处理后,能发出潺潺流水般的悦耳声响。凭借手工博主的功底,李子的第一个手摇铃应运而生,也开启了两人的摆摊旅行之路。
最初的尝试充满坎坷。在海南公路边与咖啡车朋友结伴摆摊时,春节客流虽多,业绩却惨淡到有时一天仅收入 15 元。直到转战大理,融入当地成熟的文创市集生态,情况才迎来转机。在这里,他们的手工制品凭借独特性和地域风情,日销售额稳定在 600-2000 元,从未 “开天窗”。“赚的钱不算多,但足够我们带着两只小猫环游中国了。” 李子坦言,摆摊不仅解决了旅行经费问题,更让他们摆脱了 “钱快花完就回职场” 的焦虑,重新掌控了生活的节奏。
这种 “以摊养游” 的模式,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大理街头的猜拳卖花摊便是典型案例:摊主与顾客通过石头剪刀布定输赢,输的一方以 19.9 元买下鲜花。有摊主分享,这种趣味互动模式最高能实现每小时 400 元的收入,稳定运营后甚至能月入过万。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年轻人用创意为旅行找到可持续的支撑,让 “说走就走的旅行” 从口号变成了日常。

旅居摆摊:流动江湖里的硬核生存法则

若说李子的摆摊旅行是 “轻装上阵”,那么带娃旅居的王倩倩则演绎了一场更具挑战性的 “硬核版” 实践。三年前,为了缓解大女儿的学业压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倩倩揣着 1 万元经费,带着女儿开启了 “31 天 17 城” 的旅行摆摊之旅。从山东潍坊出发,途经郑州、洛阳、西安,最终抵达云南保山,她的初始目标很朴素:“能卖多少算多少,钱不够就往回走。”
2022 年地摊经济尚未普及,各地政策差异给她的旅程增添了不少变数。在郑州摆摊遇冷后,计划外停留的重庆却成了 “幸运之地”—— 一周赚 1 万元、洪崖洞 20 天卖 10 万元、大理再入 7000 多元,首次尝试便卖空所有货品。这次经历让倩倩下定决心将旅居摆摊变成生活常态,如今她已带着孩子走遍 29 个城市,甚至为大女儿办理休学,让其在旅途中边学边成长。
但浪漫的构想背后,是对综合能力的极致考验。每到一个城市,倩倩要先搜集市集信息,从正规文创市集到景区门口的 “野摊”,哪里人流量大就往哪里去。可 “野摊” 的不稳定性时常让她陷入被动,而正规市集也并非坦途 —— 交了摊位费却被主办方禁止出摊的情况时有发生,争执与妥协成了家常便饭。此外,与不同地域的顾客沟通、根据当地审美调整产品风格、快速处理突发问题,都要求她在 “摊主”“旅人”“母亲” 等角色间灵活切换。
即便如此,倩倩仍坚信这种生活方式的价值。摆摊时,孩子们在一旁观察学习、搭把手;收摊后,一家人便去逛景点、尝美食。大女儿从最初 “不喜欢不断变化的生活”,到逐渐将 “迎难而上” 内化为行动准则,物欲也在资源有限的旅途中变得淡薄。“没有所谓‘准备好的时候’,跳出舒适圈,才能发现自己的潜能。” 倩倩的话,道出了许多摆摊旅行者的心声。

不止于旅行:在流动中重构生活的意义

随着旅程的延伸,“摆摊式旅行” 的意义早已超越 “赚路费” 的初衷,成为年轻人探索自我、连接世界的方式。李子和男友在日复一日的摆摊中,发现了比山水风景更有趣的 “主线任务”—— 收集各地特色种子。海南的狐尾椰、云南的缅茄、杭州的无患子…… 每一颗种子都承载着地域的印记,经他们的巧手变成独特的手工艺品,而收集种子的过程,也让旅行变成了一场充满惊喜的 “自然寻宝游戏”。
这种 “流动中的创造”,让年轻人重新理解了 “工作” 与 “生活” 的关系。不再是朝九晚五的机械重复,而是将兴趣、旅行与收入结合,在亲手制作、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李子说:“以前觉得旅行就是打卡拍照,现在才发现,摆摊让我们真正走进一座城市 —— 和当地摊主聊天,了解市集背后的文化,这种深度连接是走马观花得不到的。”
同时,摆摊旅行也在悄然改变着年轻人的消费观与价值观。在路上,他们学会了按需消费,不再被物欲裹挟;学会了在不确定性中保持韧性,坦然面对业绩波动、政策变化等挑战;更学会了用 “小成本试错” 的心态探索可能性 —— 不必等到 “攒够钱”,只需带着勇气出发,在实践中调整方向。正如倩倩所说:“我们不是要放弃稳定,而是想证明,生活还有另一种可能。”
当然,“摆摊式旅行” 并非没有疲惫与迷茫。李子和男友曾在连续旅行半年后陷入倦怠:“去的地方越多,越觉得哪里都一样。” 但正是摆摊带来的新鲜感 —— 新的种子、新的顾客、新的市集故事,让他们重新找到继续前行的动力。对他们而言,摆摊与旅行从来不是单选题,而是相互支撑的生活方式:旅行给摆摊带来灵感,摆摊让旅行走得更远。
2025 年的今天,“摆摊式旅行” 依然是小众的选择,但它代表的生活态度却正在引发更多共鸣 —— 拒绝被定义,在流动中寻找平衡,用双手创造想要的生活。当年轻人在异乡支起折叠桌,摊开亲手制作的商品时,他们不仅在赚钱路费,更在书写一种关于自由、勇气与热爱的青春叙事。或许正如一位摊主所说:“重要的不是去哪里,而是在路上,我们终于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作者:杏悦2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杏悦2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