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去减肥门诊的年轻人,已经瘦了20斤

日期:2025-10-29 15:03:37 / 人气:8

"北京协和营养科门候诊区总坐着各种各样的人。
有需要控制体重的孕妇,有挺着啤酒肚急需调理的中年男人,最多的则是穿着大码T恤的沉默的年轻人,他们都埋头玩手机,避免与其他人目光接触。这些与体重长久博弈的人,眼里透着疲惫。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5)》,BMI(体重/身高²)大于24kg/m²为超重,大于28则为肥胖,而中国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是34.3%和16.4%,相加超过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超重或肥胖,全中国超过7亿人存在着体重超标问题。
导致肥胖的因素很多:生活压力、毫无节制的饮食、心态委顿……这个时代实在太利于脂肪的繁殖和堆积,大量“邪修减肥法”应运而生,诸如“哈佛减肥法”、裹保鲜膜、甩脂机、液断、未经医嘱自己打司美格鲁肽、甚至各路泻药偏方。
随着今年成为官方定性的“体重管理年”,一种新的、更健康的减肥方式开始流行。
年轻人涌进医院营养科和专门设立的减重门诊,就为了听医生毫不留情的一句:“你该减肥了。”全面检查后,他们将会得到一份专业的处方。减肥之路从这里再度启程。
现代医学登场,为病人提供减肥食谱、运动建议、生活方式干预手段,必要时还有药物和手术。经历了一整套量身定制的科学减肥方案后,涌进减肥门诊的年轻人,终于有机会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并穿越脂肪了解自己的心。
在减重门诊,充值减肥的新动力
欧阳玟婧当胖子的生活有点过够了。
她今年25岁,刚从一家医美相关的创业公司离职。过了几个月浑浑噩噩的日子后,她猛地被体重秤上的数值惊醒,她的体重已经超过190斤。
欧阳是在初中父亲过世后开始发胖的。那时候,食物是她躲避现实生活的媒介。
她习惯挑个没人的地方,把各种食物一个劲儿往嘴里塞。很快,欧阳把自己吃成了一个胖女孩。
妈妈一直为欧阳的体重担心,在高中毕业后为她报了一个健身房的私教课。从那之后,她每天“吃草”、运动,大学毕业时,欧阳的体重控制在120斤。
那时候她有漂亮的锁骨,鼻子小而挺,皮肤也白皙,是个标准意义上的美女。但毕业没两年,她换了一个城市工作,面临不断调整的公司业务,她的工作越来越忙,周末也有工作电话杀来。欧阳渐渐感到迷茫、压力大、缺乏成就感。
这次,她又采取了熟悉的逃避方式——吃。尤其是吃那些高油高钠的东西。每次下班回家,总有五六个外卖和她一起到家,一份麻辣烫、一份炸串、一杯奶茶,再加一个甜品。欧阳一个人一边看电视,一边把它们全部吃完。短短两年,她的体重直逼200斤。
大体重开始让她行动不便,肚腩垂下来,走几步就要喘粗气,并且进一步影响了内分泌,欧阳开始出现月经不调,脸上也开始发黑、长痘。之前从不戴帽子的她只能三顶帽子轮流带,跟人说话也习惯性回避别人的目光。
回家的饭桌上,妈妈总让她“少吃点”。过年时,亲戚们都在担心她恋爱和工作会出问题。大家似乎默认,女孩子的外表是一张门票,好的工作和好的婚姻,都需要凭票进入。
今年4月,欧阳下定决心去减肥。并不是为了恋爱或找工作,也不是为了别人的夸奖,她只是想念那个120斤的自己,穿着一字肩花裙子时那种自信。
第二天,她便预约了东莞当地的减重门诊,好在这里没有北京等一线城市这么难约。
在门诊测量血压后,欧阳做了一份调查问卷,约15个问题,涉及平常的饮食习惯、偏爱的食物、曾经尝试的减肥方法、倾向的运动等等。走进诊室后,医生详细询问了她的月经情况、身体是否不舒服等,给她做了进一步的身体检查。
医院的检查首先帮她排除了疾病导致肥胖的可能性。随后,医生交给她一份健康指导,包括三餐定量、常吃牛奶豆类、少吃肥肉,每天坚持喝2000毫升水,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等具体要求,并希望她根据这些指导来调整生活。
同时,医生也推荐了中药和针灸辅助减肥的治疗手段。但欧阳想了想,拒绝了。中药和针灸花费超过两千元,并且这部分并不进入医保。
根据规定,医保仅覆盖与肥胖相关的疾病治疗,各地规定略有不同,以北京为例,医保可报销的是BMI≥28或腰围超标(男≥90cm/女≥85cm)的患者。
欧阳决定还是复制自己上次的成功经验,少吃、运动,只花健身房私教的必备开销。而她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在减重门诊,充值减肥的动力。
医院门诊里的消毒水味道让欧阳平静。“你需要有个人把这个东西撕开在你面前,让你不再逃避,让你去直面肥胖这件事。”她说。
通常认知里,肥胖总是和缺乏自控、又懒又馋等负面评价绑定,但一个严肃专业的医生却可以消解这些刻板印象。
“肥胖是一种病。”减重门诊的医生们一遍遍告诉患者。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显示,肥胖是“以体内脂肪过度蓄积和体重异常增加为特征的慢性疾病”。造成肥胖的并非简单的缺乏意志力问题,可能是脂肪细胞因子异常,这会导致大脑对“饱腹”信号迟钝;肠道菌群失衡,这会影响热量吸收和代谢;甚至还有来自遗传的肥胖易感基因,也可能造成肥胖。
从医院出来,欧阳径直前往健身房预约了私教课,正式开始自己第二次的减肥之路。
医生“挥舞着小皮鞭”让你管住嘴迈开腿
在减重门诊,减肥是一场长期的慢性病管理,需要不同科室的专业指导。
视频博主@大鹿 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多学科联合减重门诊的医生,她在自己的视频中介绍,减重门诊的医生来自不同科室,包括内分泌科、营养科、中医,还有负责手术治疗的外科和帮助病人运动的康复科等等。
2025年4月,卫健委鼓励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都设置专门的健康体重管理门诊。
热门医院的减重门诊随之“一号难求”。
接连三天定闹钟抢号,慢潇终于预约上了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号。她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平时不用见客户,习惯穿最舒服的T恤和牛仔裤。婚后,她和丈夫两个人一起逛吃逛吃,衣服尺码也越买越大,直到只能穿下专门的大码女装。
沉重的身体快速消耗着她的能量、影响她的心情。为了减肥,慢潇已经尝试了不少方法:吃龟苓膏似的减肥药,在腿上贴一个奇怪的吸盘。大多数试过一次她就放弃了,浪费钱不说,还统统不见效果。
后来,慢潇在网上刷到营养科医生的减肥科普视频,决心去减重门诊试试。
那天的候诊室照常挤满了人。慢潇发现,现场有小山似的大体重人士,但更多是她这样的“普通胖”。有不同的医生接诊、写病历、做体测,一套流程下来,最后才是面诊。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中心主任杨景哥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提到:
“减重治疗必须是系统性的。体重管理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综合策略:基石是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营养调整、运动干预、情绪干预、生活习惯指导;第二是当肥胖达到一定程度,或已经出现了一定的代谢性疾病,药物治疗必须要及时跟进;第三是手术治疗,适用于重度肥胖或合并严重代谢性疾病的患者。”
面诊后,75公斤的慢潇接受的治疗方案便是全面的生活方式干预。
她从医院回家,带回了一份健康食谱、一张运动计划表,开启了自己的第四次减肥。
医生为她安排了高蛋白饮食,即提高高蛋白饮食的占比,延长饱腹感、降低食欲。再配合一周三次的有氧健身。医生给慢潇设定了目标体重:120斤(不限时间)。
从医生这里,慢潇第一次听到这么详实而系统的减肥知识,了解了造成肥胖的原因。但慢潇很清楚,“知识不会自行燃烧脂肪”,从此,她开始每天带着称吃饭。
第一天早饭,她抖抖勺子泡了20克蛋白粉,就着一粒鱼丸、一粒维生素片吃下去。
第三天晚餐,她切下80克牛排,想了想,又退回锅里37克。
第五天下午,一顿蘑菇青菜配小半碗米饭后,她饿得想啃桌子。
第九天,丈夫为了庆祝她减肥大业满一周,给她买了蛋糕,慢潇总计吃下12克。
一个月过去,慢潇第一次复诊,发现自己瘦了8斤。医生告诉她,其中有2.6斤肌肉,建议她之后增加力量训练,早餐过后再增加一些水果。高蛋白饮食的食谱进一步细化了。
第二个月过去,慢潇再也喝不下蛋白粉,光是看到罐子摆在那里就心情恶劣。她告诉医生这一情况,第二次复诊,医生给她换了轻断食减肥法。
慢潇努力尝试的高蛋白饮食和轻断食减肥法,图源小红书@慢慢XIAO
对慢潇来说,每次复诊都像是有一个严厉的老师拿着小鞭子督促自己减肥。四个月下来,她已经瘦下20斤。
慢潇算了算,减肥至今花费大约两千元,包括每月复诊时60元的专家号(医保能报销40元),蛋白粉和补剂一千多,还有平均每月两三百元的健身房消费。慢潇觉得,这笔开销,换一个生活化减脂的习惯,不算贵。
医生制定的生活方式干预方案也很细致,“如果按医生说的做,能瘦下更多,”慢潇说,“不过老师定了一百分,咱考个七八十分也不错了。”
减肥“神药”背后,必不可少的功课
对更大体重的肥胖症患者来说,可能因为体内的代谢系统问题,导致激素水平紊乱、胰岛素抵抗等状况,这使得他们很难仅凭意志力控制进食而有效减重。这种时候,医生会推荐药物治疗。
根据《中国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推荐,用于减肥的处方药包括了口服的奥利司他,和针剂、口服的GLP-1受体激动剂,其中就包括最热门的减肥针司美格鲁肽,它们作用于大脑的食欲中枢,延缓胃排空。这些药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于减肥。
35岁的螃蟹在众多减肥药中选择了司美格鲁肽针剂。
他是典型的上海金融男,做任何决策都会做非常详细的调研。小半个月的研究后,他发现,奥利司他作用于胃肠道脂肪酶,能减少食物中的脂肪吸收,但如果吃得油腻,那些吸收不了的油会从屁股里流出来。而新版口服司美格鲁肽效果不如针剂好,其他如替尔泊肽等双靶点药物,价格又高于司美格鲁肽。
他在今年春天前往上海一所医院的体重管理门诊,做了各项检查,包括肝功能和各类合并慢性病的筛查,医生给他开出了司美格鲁肽。
但真到要用减肥药,总归需要一些接受门槛。药就这么放着。一个夏天过去,螃蟹的体重也达到了将近两百的巅峰。
螃蟹发现,工作一忙起来,他就忍不住想吃东西,deadline越接近,他越需要咀嚼,对食欲的控制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而逐渐躺平摆烂。再加上严肃的办公室不能吃会发出声音的食物,办公室零食库常备的是饼干、糖果、巧克力、蜜饯以及卤味,全是高油高盐的增重利器。挤一个半小时地铁回到家后,他更是无力运动。
随着体重增加,螃蟹每次弯腰系鞋带时会觉得胸闷,工作日上午十点左右他就开始疲劳,连带心情抑郁,自家体重秤上2字开头的数字还是特殊字符,仿佛在嘲讽他。
所有的信号都在说:你的身体过载了。
螃蟹终究还是拿起了司美格鲁肽。药物写明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为了给身体适应时间,螃蟹选了个周六的下午,露出肚皮,他举着针给自己做了半天思想工作,终于扎下去。
针头很细,并不觉得疼。
在那之后,他的食欲明显下降,似乎连味觉也变得迟钝,工作压力也不再增强他进食的欲望。他三餐饭量都变小了,看到以往爱吃的蛋糕饼干,只觉得油腻。
同事还奇怪:“你怎么每天就吃点草?”跟朋友的聚餐,他也几乎不动筷子,就坐在一边端庄地笑。为了不被朋友开玩笑指责,嫌他败坏食欲,他还得提前解释说明。
这一针的效果堪称显著。半年不到,配合平常的登山运动,螃蟹已经掉了三十斤,“超过用药人群的降幅均值”。身体变轻盈了,心情也变好了。
在社交媒体上,司美格鲁肽遭遇的争议也不少。有网友抱怨打针后仿佛早孕反应,导致心情抑郁,也有人提到司美格鲁肽抑制了自己的性欲,更多女生担忧传说中的“司美脸”,即面部软组织下垂垮塌。
博主大鹿在视频里解释这些副作用,心情抑郁可能是因为失去了食物对大脑的奖赏机制,性欲则并没有临床证据,毕竟肥胖本身就会导致性激素分泌异常。至于“司美脸”,那是大剂量注射后才可能出现的症状。
在中国绝大多数医院,医生不会推荐大剂量用药快速减重。大鹿也强调,在用药前务必要就医,排除可能得适应症,用药也须按医嘱,定期复查。
慢潇和欧阳目前还在靠着意志力支撑,效果同样明显。欧阳凭借节食和运动,已经减掉了40斤体重,高挺的鼻子和小巧的锁骨又回来了。
慢潇也按着自己的节奏来。她在九月底进行第四次复查,像是学生时代走进班主任的办公室。医生拿着她的体检报告,也像班主任拿着期中考试的成绩单。
“四个月,减了19.2斤,不算快,好在还在继续减,”医生说,“掉的15%是肌肉,还好,继续增加力量训练,继续努力就行啦。”
慢潇鼓动丈夫也挂了减肥门诊的号,两人一起“健康地减肥”,一起瘦下来。近来丈夫总捞起衣服观察自己渐小的肚腩,很满意地说:“我快要有腹肌了。”
慢潇打算,实现120斤的目标后,就不再复诊了,“以后所要做的就是努力维持”。她对自己的信心有限,慢潇猜,也许以后生了娃,她还会进行第五次、第六次减肥。但现在,她已经学会了接纳体重的上下浮动,也不再为肥胖而焦虑。
在减重门诊,慢潇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只要调整生活方式,日常节制、偶尔放纵,减肥也变得不那么苦哈哈了。
慢潇把体重管理当做是“终身事业”,当做未来人生里的重要事项。在与体重的漫长博弈里,她继续试着改变生活,寻找那个与身体和平相处的平衡点。
慢潇、螃蟹为化名。
"

作者:杏悦2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杏悦2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