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格力,谁是第二?—— 一场数据争议背后的行业格局暗战

日期:2025-09-08 21:40:22 / 人气:10


从十二年前雷军与董明珠的 “十亿赌约”,到如今围绕空调市占率的 “隔空口水战”,小米与格力的交锋始终牵动着市场的神经。当小米高管转发数据宣称 “7 月线上空调市占率超越格力成第二”,格力随即发文质疑数据真实性,奥维云网前后不一的统计口径更让这场 “第二之争” 扑朔迷离。然而,比数据争议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较量早已超越两家企业的胜负,成为空调行业从 “线下为王” 向 “线上突围”、从 “国内内卷” 向 “全球竞争” 转型的缩影。

一、数据罗生门:“第二之争” 的核心是统计口径的博弈

2025 年 8 月的这场 “口水战”,本质上是一场围绕 “统计标准” 的话语权争夺。小米与格力各自引用的奥维云网数据看似矛盾,实则暴露了家电行业数据统计的复杂性,也折射出双方对 “线上第二” 这一标签的重视 —— 在消费趋势向线上倾斜的当下,这一身份不仅是品牌影响力的象征,更是抢占年轻用户心智的关键。
争议的起点是小米高管转发的截图:奥维云网数据显示,7 月小米空调线上市占率达 16.71%,超越格力位居第二。但格力市场总监朱磊随即晒出奥维云网公开数据,称格力仍保持线上领先,直指小米引用的数据 “来路不明”。随后原博主解释称 “数据差异源于奥维云网更改统计口径”,而小米方面进一步回应 “若按新口径,5、6 月小米已超格力”。经第三方查询核实,奥维云网最新数据呈现出 “波动反转” 的态势:5 月小米以 18.02% 超越格力的 17.08% 居第二;6 月格力反超至 17.32%,小米降至 17.04%;7 月格力维持 16.41% 的第二位置,小米则跌至 13.50%。
数据的反复无常,让作为 “裁判” 的奥维云网陷入公信力危机。业内人士透露,奥维云网本质是商业公司,并非独立第三方机构,而格力与小米均为其合作伙伴,这使得数据的客观性难以保证。事实上,这并非首次因数据引发争端 ——2024 年格力与美的就曾引用奥维云网不同维度的数据,分别宣称自己是 “空调线上第一”。这种 “按需取数” 的现象,说明 “市占率排名” 已成为企业营销的工具,而用户真正关心的产品品质、服务体验,反而被淹没在数据口水战中。
值得玩味的是,双方对 “线下市占率” 的争议几乎为零。2025 年 1-7 月奥维云网数据显示,格力在线下市场稳居前二,4 月甚至短暂超越美的登顶;而小米线下排名始终在十名开外,观研天下数据显示其 1-4 月线下市占率排名仅第 17 位。这意味着,小米的 “第二” 仅限于线上特定统计口径下的短期表现,而格力的优势仍牢牢扎根于线下渠道。这场 “第二之争” 的本质,是新兴品牌与传统巨头在 “线上增量市场” 与 “线下存量市场” 的各自宣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超越。

二、实力对决:格力的 “护城河” 与小米的 “突围术”

抛开数据争议,格力与小米的竞争力差异,体现在渠道布局、业务结构、核心优势的根本不同。格力是深耕制造业数十年的 “线下王者”,靠着空调单品的口碑与服务构建起护城河;小米则是依托互联网生态的 “线上新贵”,以性价比和智能联动快速切入市场。两者的较量,是 “传统制造逻辑” 与 “互联网生态逻辑” 的碰撞。
格力的核心优势在于线下渠道的深度与空调业务的专业性。经过数十年积累,格力在全国建立了覆盖县乡级市场的经销商网络,这种 “毛细血管式” 的渠道布局,让其能够快速响应消费者的安装、维修需求 —— 而空调作为 “半刚需半服务” 的品类,线下体验与即时服务正是用户的核心痛点。格力推出的 “十年包修” 服务,进一步强化了其在下沉市场的口碑,这是小米短期内难以复制的壁垒。此外,尽管格力被诟病 “过度依赖空调”,但 2024 年其空调总销量约 4500 万台,远超小米的 680 万台,这种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控制与供应链优势,仍是其立足行业的根本。
但格力的短板同样明显:增长失速与多元化乏力。2024 年格力营收 1900.4 亿元,同比下滑 7.3%,消费电器业务(以空调为主)占比高达 78.54%,多元化布局始终未能突破;而美的、海尔同期营收分别达 4090.8 亿元、2859.8 亿元,且空调业务占比仅为 65.9%、17%,早已通过智能家居、海外市场分散风险。更严峻的是,2025 年二季度格力消费电器业务同比下滑 5.09%,在空调行业线上化加速的背景下,其对线下的过度依赖已成为增长拖累。
小米的突围则依赖 “性价比 + 生态链” 的互联网打法。自 2018 年独立入局空调以来,小米始终以低价策略抢占市场 ——1.5 匹空调售价 1800 元左右,较格力同配置产品低约 25%,精准击中年轻用户对 “高性价比” 的需求。同时,小米将空调纳入智能家居生态,通过与手机、音箱、净化器等产品的联动,构建起差异化竞争力。这种 “轻资产 + 生态赋能” 的模式,让小米无需承担重制造的压力,2025 年二季度空调出货量同比大增 60%,远超行业 5.5% 的增速。
但小米的局限在于渠道与服务的短板。线上渠道虽能快速起量,但无法解决空调安装、维修的 “最后一公里” 问题;而线下渠道的建设需要长期投入,短期内难以与格力抗衡。更重要的是,小米空调收入仅占总营收的 4%-5%,更多是作为智能家居生态的 “入口级产品”,而非核心盈利板块;而格力则将空调视为 “命脉业务”,在研发、品控上的投入强度远超小米。这种 “副业” 与 “主业” 的定位差异,决定了两者对空调业务的战略优先级截然不同。

三、行业变局:“第二之争” 背后的三大趋势

小米与格力的交锋,本质上是空调行业进入 “存量竞争 + 结构转型” 阶段的必然结果。随着市场从 “增量扩张” 转向 “存量博弈”,线上化、低价化、出海化成为行业新的关键词,而 “第二之争” 正是这些趋势的集中体现。
线上渠道成为新的主战场,这是小米敢于挑战格力的根本原因。GfK 中怡康数据显示,2022 年起空调线上销售额占比已超五成,2025 年 1-5 月更接近六成。年轻用户的消费习惯向线上迁移,使得 “线上市占率” 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格力虽在线下根基深厚,但线上反应速度较慢,产品性价比不足,导致年轻用户流失;而小米凭借互联网基因,在电商运营、用户互动上更具优势,得以快速抢占线上增量市场。未来,谁能平衡 “线下基本盘” 与 “线上增长点”,谁就能在渠道竞争中占据主动 —— 美的正是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才稳居行业第一;而格力若不能补齐线上短板,小米的挑战将越来越大。
低价化成为行业无奈的共识,这让格力的 “高端化路线” 遭遇冲击。2025 年国内空调产能远超需求,行业库存高企,企业为去库存不得不降价促销。小米凭借供应链整合能力与轻资产模式,将低价策略贯彻到底;美的、海尔也纷纷推出平价产品,挤压格力的价格空间。格力长期坚持 “高端化”,产品均价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在消费降级的背景下,这种策略显得水土不服 ——2025 年二季度格力营收、净利润双降,正是市场对其价格策略的负面反馈。对于小米而言,低价是短期抢份额的利器,但长期来看,过度依赖低价可能导致利润微薄、研发投入不足,陷入 “低价陷阱”。
出海成为突破增长瓶颈的唯一选择,这将是双方下一阶段的竞争焦点。国内空调市场已见顶,而全球市场仍有广阔空间 —— 中国空调产能占全球 70%-80%,2024 年年产量超 2 亿台,出口潜力巨大。目前美的、海尔已抢先布局,2024 年海外收入占比分别超 40%、50%;而格力海外占比仅 15%,国际化进程明显滞后;小米的出海则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赖代工模式,自有品牌影响力不足。未来,空调行业的 “第一梯队” 之争,将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延伸至全球供应链布局、海外品牌建设的较量。格力若能加速出海,凭借制造实力仍有翻盘机会;小米若能将国内线上经验复制到海外,也可能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四、结论:没有绝对的 “第二”,只有时代的 “适应者”

回到 “小米、格力,谁是第二?” 的问题,答案取决于衡量的标准:按线上特定月份的市占率,小米曾短暂领先;按全渠道、全年销量,格力仍稳居第二;按未来增长潜力,两者各有优劣。但这场争论的意义,早已超越 “排名” 本身 —— 它揭示了传统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在新时代的生存逻辑,也预示了空调行业的未来方向。
格力的优势在于制造业的积淀与线下渠道的护城河,但必须尽快补齐线上短板,加速多元化与出海进程,否则将被时代甩在身后;小米的优势在于互联网基因与线上运营能力,但需要加强线下渠道建设与产品研发投入,从 “价格战” 转向 “价值战”,才能真正站稳脚跟。而对于行业而言,“第二之争” 不应是互相攻击的口水战,而应是推动企业升级的动力 —— 只有聚焦产品创新、服务提升、全球化布局,才能突破行业困局。
十二年前的 “十亿赌约”,格力赢了当时的营收较量;十二年后的 “第二之争”,小米赢了线上的局部胜利。但商业竞争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永远的适应者。在空调行业的转型浪潮中,谁能顺应线上化、出海化的趋势,同时守住产品与服务的根本,谁才能真正成为 “无可替代的第二”,甚至挑战第一的位置。对于消费者而言,企业的竞争越激烈,产品性价比越高,服务越完善,这才是 “第二之争” 最大的价值所在。

作者:杏悦2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杏悦2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