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科大“首席科学家”造假事件:学术选拔机制的失守与反思
日期:2025-11-23 15:13:33 / 人气:1

近日,江苏科技大学(简称“江科大”)博士生导师郭伟涉嫌学历学术造假被立案调查,引发舆论哗然。这位顶着“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等多重光环的“学术精英”,被曝仅为高中学历,其光鲜履历全系伪造。事件中,前学生林楚的退学经历与爆料,揭开了这场学术闹剧背后人才选拔机制的严重纰漏,也让“过五关斩六将”的高校人才引进流程沦为笑谈。
一、东窗事发:“学术精英”的真面目
2025年11月,郭伟因学术不端被江科大解除聘用协议,随后被警方带走调查。这一结果并未让其前博士生林楚感到意外——这位“开山弟子”在入学半年后便因察觉导师“名不副实”而无奈退学。“我一个普通学生都能发现问题,难道其他人都发现不了吗?”林楚的质问,直指事件核心:为何层层审核之下,一个“骗子加神棍”能以“首席科学家”身份混迹高校两年?
(一)造假者的“包装术”
郭伟的造假堪称“系统性工程”。公开资料中,他自称1994年陕西省高考状元(实为楚怀湘,考入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专业毕业(周惠久院士弟子,而周院士1999年去世,80多岁时已无法带学生),拥有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日本九州大学留学经历,曾任德国国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及德国三一集团欧洲公司总工程师。然而经核查:
- 高考状元身份纯属虚构,与真实状元无任何关联;
- 所谓“德国三一集团欧洲公司总工程师”,实为湖南长沙三一集团技术经理,入职3个月便离职;
-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来自民间组织,证书可花钱购买,并非学术权威头衔。
在学术成果方面,郭伟宣称发表SCI论文170余篇,提出的“郭氏模型”发表于《Nature Materials》,但该期刊官网查无此人。其学生林楚发现,一篇署名“郭伟”的《Chem Soc Rev》论文作者实为中国科学院另一位同名教授,照片与江科大郭伟完全不符。
(二)经费滥用与“纸面科研”
郭伟以“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身份获得数百万元科研经费,却将其用于自我包装:
- 报销虚假实验费用,如2024年10月一张4.8万元的“研发测试费”发票,实际未开展任何实验;
- 自费18.6万元与北京文翰阁文化传播公司签署3本“独著”出版合同,宣称主讲相关课程并指导出“全国优秀博士生”,但书籍均未如期出版,其唯一博士生林楚也已退学;
- 花钱在《中华英才》《凤凰网》等媒体发布“科技领军人物”宣传报道,营造学术权威形象。
二、学生视角:半年博士生涯的荒诞与无奈
32岁的林楚是郭伟唯一正经带过的博士生,2024年9月入学,2025年3月因“无人指导科研”退学。他的经历,成为揭露郭伟造假的关键线索。
(一)“神棍”导师的日常
在林楚眼中,郭伟缺乏基本专业素养:聊起专业知识“只谈外观不谈性能”,组会仅20分钟,内容多为“组织国际会议”“外树形象”等口号式话语,从未指导实际科研;课题组无实验室、无器材,林楚仅有一个工位,日常工作是帮导师报销、做PPT、取快递。“他总是拖着让我自己看书,可能是怕暴露自己不懂。”林楚说。
更荒诞的是,郭伟从未上过课——学校安排的两门硕士课程均以“没时间”拒掉,却在媒体宣传中称“主讲核心课程”。当网友质疑“高中学历如何授课”时,林楚的回应戳破真相:“他根本没上过课。”
(二)退学背后的自保与代价
入学第二个月,林楚便察觉异常,但因“郭教授名头太大”起初选择相信。2025年2月,他向学院领导反映“无人指导”,得到“更换导师”的方案,却因担心遭报复而拒绝。最终,他以“家庭原因”申请退学,真实原因直到郭伟事发后才敢吐露。
这场闹剧让林楚付出沉重代价:32岁的他错过应届生身份,找工作屡屡碰壁,原本“35岁前毕业回老家大专任教”的计划彻底打乱。“国家流失的是资产,但我这一年的时间谁来弥补?”他的质问道出受害者的无助。
三、机制反思:为何“层层关卡”集体失效?
江科大作为江苏省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人才引进流程本应严格:基层审核→学院学术委员会面试→人事处审核外调→学校学术委员会终审。但郭伟却能“通关”,暴露深层问题。
(一)高端人才引进的“飞地监管盲区”
郭伟以“国家A类创新人才”身份被引进,直接跳过前端部分审核环节。这种“高端路线”造假,正是利用了高校“重头衔轻核实”的心态——为追求短期学术政绩,学校对“海外经历”“权威头衔”等符号深信不疑,未对高考状元身份、院士资格、学术成果等关键信息进行实质性核查。正如林楚怀疑:“是不是学校有人在审核中‘放水’?”
(二)信息不对称与“权威迷信”
郭伟利用“国外经历信息不透明”“同名混淆”等手段包装履历,而审核者因“权威迷信”和“怕得罪人”不愿深究。例如,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身份只需花钱购买,但学校未核实该机构性质;《Nature Materials》论文查无此人,却无人质疑。这种“符号崇拜”让选拔机制沦为“看头衔不看实力”的形式主义。
郭伟事件并非个例,它折射出高校人才引进中“重政绩轻实质”的通病。当“帽子”成为硬通货,审核沦为走过场,学术造假便有了可乘之机。要避免类似闹剧,唯有打破“符号迷信”,回归“以学术能力为本”的审核逻辑,让每一道关卡真正发挥作用。
作者:杏悦2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美国GLP - 1市场见顶了吗?11-23
- 谷歌对OpenAI见招拆招11-23
- 从全球右转到AI泡沫11-23
- 江科大“首席科学家”造假事件:...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