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右转到AI泡沫

日期:2025-11-23 15:13:58 / 人气:1


今天的题目非常大,叫做从全球右转到AI泡沫。全球右转是国际政治领域的话题,AI泡沫则是当今全球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本文将试图运用“文明、资本与投资”三元研究框架,把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话题给联系起来,融合到一个逻辑体系中去,最终推导出一个倾向性的投资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方法论:从量变到质变

证券研究就像是建造房屋。假如我们只是想造一间平房,那用不着打什么地基。假如我们要造的是6层楼的民居,那就得向下挖一些地基了。而如果要造30层以上的摩天大厦,地基非得打到岩层里去不可。

现在大家都很关注AI,几乎是无人不谈。可是你到底把它当成多么重要的议题来研究,这个态度决定了你的研究方法。你是把它看作一个公司研究的标的,还是当作行业研究的问题,又或者是一个足以左右宏观经济乃至世界格局的历史现象?

很多人一方面宣称AI将要改造整个人类世界,另一方面又沉浸在微观的技术和财务指标中无法自拔。这就是一种认知失调。而本文使用的是文明、资本与投资三元研究框架,金融投资的背后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背后是社会文明。回到我们前面的比喻,要造的大楼层数不一样,对应的框架方法肯定也不一样。这也就是哲学上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

理解了上述逻辑,我们就会发现,AI的故事是如此宏大,以至于我们必须把整个世界当成沙盘,才能把它讲解清楚。所以我们今天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欧日困局,美国诱惑,中国冲击。我们首先从看似离AI主题最远的欧日困局说起。

二、欧日困局

(一)长与常:全球右转的政治经济悖论

日本历史上首位女性首相高市早苗的当选,从照片上看权力交接平静,不像是标志性的政治分水岭事件。若作为短期交易题材尚可,但对世界格局无长期影响。

全球右转呈现“政治立长志,经济常立志”的特征:政治上,2008年以来全球化退潮成为共识,各国右翼政客提出“让本国再次伟大”,限制劳动力、资金、技术流动;经济上,右转后如何治国理政却无共识,政策效果乏善可陈。

日本是右派当权的现在时,法国可能是将来时(勒庞风头正劲),英国则是过去时(特拉斯执政引发金融动荡后工党上台)。可见全球右转思潮虽在发展,但经济治理方案仍一团乱麻。

(二)难产的经济共识:潜在增速的制约

通过三国案例可归纳潜在经济增速理论:长期看,微观政策(利率、减税等)仅为表面功夫,经济体潜在增速才起根本作用。若当前增速低于潜在增速,刺激政策有效(如危机后美国);若高于,则刺激必致顾此失彼(如安倍日本货币贬值、特拉斯英国债务危机)。

潜在增速由地理、人口、技术、制度等长期基本面决定,而竞争格局尤为关键。国际市场中,争夺产业链制高点的发达经济体受竞争格局影响更大,“既生瑜,何生亮”的竞争态势深刻改变其发展轨迹。

(三)投资有风险:欧日产业突围的困境

宏观经济政策讨论中常忽视投资风险,刺激投资带来GDP增长后,投资成败往往被忽略。日本和欧洲冲击产业链顶端的尝试多以失败告终:

- 日本Rapidus(芯片2纳米制程)延续产业国家队模式,此前Japan Display(液晶面板)默默无闻;

- 欧盟NorthVolt(锂电池)集全欧之力,2025年3月正式破产;

- 日本燃料电池因锂电池胜出而专利束之高阁,欧美5G专利因中国企业弯道超车而商业价值受抑。

主流宏观经济学存在BUG:只考虑主观激励而不考虑客观约束。欧日在产业链竞争中受制于长期基本面,政策调整意义有限,“打不过就是打不过”。

欧洲央行前行长德拉吉提出,欧盟需打造统一大市场以获规模优势,否则难敌中美。中国规模优势显著:山东发电量超法国,江苏PPP GDP超意大利,三年内外广东、江苏有望超英赶法,欧洲列强已难与中国整体抗衡。

三、美国诱惑

(一)“三只小猪”格局:资本的避险选择

美国作为大陆级市场,在欧日困局映衬下形成“三只小猪”格局:中国是“大灰狼”,欧日是“草房子/木房子小猪”,美国是“砖房子小猪”。欧日资本因生存压力向美国聚集。

汽车行业估值分化印证此格局:丰田、大众等传统车企破净(市净率<1,市盈率<10),比亚迪估值正常(市盈率20+,市净率3-4),特斯拉估值极端(市净率十几倍,市盈率几百倍)。传统车企资本被迫向特斯拉“砖房子”转移。

(二)AI泡沫的成因:中国崛起与资本抱团

发达经济体制造业面临中国全面冲击,却不愿退出低效产能,炒作“中国产能过剩”叙事。贸易保护对其无效,因与中国20年前不同,如今是“慢打快”,落后只会加剧。

美国制造业PMI低于50近三年,钢铁、水泥等均为瓶颈,资本只能涌向AI产业“砖房子”。AI泡沫形成不仅因技术和政策,更因中国经济崛起压缩全球资本生存空间,迫使资本在AI领域抱团。

(三)三重泡沫:美股、美元与美国GDP的脆弱性

化用索罗斯《金融炼金术》反身性理论,美国经济存在三重泡沫:

1. 美股泡沫:PE、PB等指标达历史高位或次高位,巴菲特指标(总市值/GDP)极端,美国GDP占全球25%,美股总市值占70%,英伟达市值超日德GDP、达沪深300一半以上。

2. 美元购买力泡沫:美国物价飙升,IMF数据显示人民币兑美元PPP汇率约3.5,市场价7.1+,泡沫占比近半。

3. 美国GDP泡沫:70%以上为消费,前10%人口消费占比超50%,后60%仅20%。富人消费弹性大,美股下跌易致GDP收缩恶性循环;剔除物价汇率后,美国与欧日长期经济表现无差异,金融与实体经济脱节。

(四)不对称竞争:垄断与反垄断的对决

全球资本对美国“砖房子”期待过高形成泡沫,美国需维持科技、产业链垄断以保资本安全感。中美竞争本质是垄断与反垄断对决,打破垄断比维持更易。

案例佐证:人民币国际化份额3%-5%,却在俄乌冲突中承接俄罗斯主要交易,打破美元垄断;2025年初DeepSeek开源模型冲击OpenAI估值逻辑,无需超越即可破坏其垄断预期。

(五)虚假的三层保护:华尔街的安全幻觉

华尔街倚仗的AI产业三层保护均不成立:

1. 应用技术领先:优势削弱,除OpenAI外,微软Copilot、谷歌Gemini难引关注;

2. 算力基础设施需求:FAAMG现金流难满足预期,OpenAI、英伟达靠循环融资支撑资本开支遭质疑;

3. 投资残余价值:与科网泡沫不同,中国是强大挑战者,美国AI若受挫,中国将系统性替代,无残值可言。

AI商业模式逊于互联网:收益端无网络效应,成本端重资产致边际成本难降,盈利难度远超互联网。

四、中国冲击

(一)传家法宝:体制优势与产业突围

以光伏产业为例,中国崛起并非仅靠补贴。欧美因电网无法消纳光伏电力退出补贴,中国靠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实现风光互补、跨地域调度,解决稳定性问题。欧美难建大陆级智能电网,根源是体制缺乏顶层设计和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力。

中国奇迹源于公平高效的基础教育和长远规划的基建,人口因此成为红利。国际资本复制中国故事难,因基建、教育等难关难越。

(二)中国AI的三层真实保护

1. 模型层面战略优势:打平或小负即可打破美国垄断,成本更低;

2. 数据层面规模优势:AI将进入“从原子到字节”阶段,中国实体经济规模(人口4倍于美、快递8倍、钢铁12倍)提供海量数据;

3. 信用层面体制优势:能“给数据做减法”,通过强力监管剔除虚假数据(如A股AI谣言事件),央企执行的电话号码实名制等保障数据信用。

AI产业关键不在GPU、Token,而在数据赋能。中国在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多AI领域后发先至,符合“模型-数据-信用”优势逻辑。

(三)投资启示:AI产业的会战之势

伦敦镍事件显示,持仓量积聚预示价格巨幅波动。军事“会战”原理适用于AI产业:中美预期差极大、矛盾难调和、持续加大押注,已成会战之势,结果将波及全球。

中国AI无垄断利润包袱,专注性价比即可。只要用户体验不被拉开跨代差距,美国AI盈利预期难兑现。中国“三胜”(模型战略、数据规模、信用体制)对美国“三败”(虚假保护、商业模式劣势、垄断压力),AI未来在中国,可避免技术垄断悲剧。

回到开头的问题:你是把AI看作公司标的、行业问题,还是历史现象?眼界决定命运。

作者:杏悦2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杏悦2娱乐 版权所有